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顾委”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党的文献》 张湛彬 参加讨论


    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性质、任务、成员的组成,包括选举产生的程序、任期,均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样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就有了依据。
    邓小平一开始就对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在1982年9月13日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他明确表示,今后中顾委工作,首先就是不要妨碍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因为,我们的牌子大、牌子硬。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真正起到党章规定的“助手和参谋”的作用,而不是去发号施令。其次是,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一定要联系群众。第三,我们还可以起个作用,就是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方面以身作则。邓小平这个讲话,对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陈云在中共十二大上发言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老干部退出了第一线,革命是不是就到头了呢?并没有。无论是退到第二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还是离休、退休,都要支持中青年干部的工作,担负起对中青年干部传帮带的任务。老干部只有完成了这项任务,才算对党和革命事业尽了最后一把力。”(注:《陈云文选》第3 卷,第315页。)
    根据十二大的党章的规定和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在薄一波的主持下,制定了《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的暂行规定》。“暂行规定”从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中顾委的工作方针是“宜少不宜多,宜虚不宜实;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同时,对在京100多名委员分别编为6个支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以后,改编为7个小组),统一学习,统一过组织生活。 但委员的生活、供给关系一律不变,由原所在单位负责。另外,还相应地建立了一些必要的制度。如:(1)学习制度。 原则上每两周过一次组织生活,或学习文件,或交流思想和心得,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住在京外地区的委员,分别编成华东、中南、东北华北、西南西北4个组,每年集中学习一次。(2)请示汇报制度。 委员在学习讨论中反映的重要情况,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都编成简报,及时向中央反映。重大问题,专题向中央报告。(3)报告会制度。根据形势的需要, 不定期地组织报告会,请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来作报告,使大家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准备采取的措施和对策。(4)调查研究制度。除了身体不好的以外, 委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委员们的调查报告,印送中央和有关部门参阅。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中顾委建立了一个精干、高效的工作机构。
    1986年上半年,一些省、市、自治区党的顾问委员会,陆续向中顾委反映,希望中顾委能出面召开一个会,建立一些必要的联系,以便沟通情况,交流工作经验,进一步做好省、市、自治区一级党的顾问委员会的工作。经中央批准,1986年10月30日,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和广州等6市的顾问委员会主任共58人参加(西藏、 贵州没有顾问委员会)的工作交流会,会议由王震主持,薄一波围绕怎样进一步做好顾委会的工作讲了话,他说:“退居二线、三线的老干部应该怎样做工作呢?一九八三年我曾经在黑龙江省顾委讲过三句话,第一句叫做‘宜少不宜多’,第二句叫做‘宜虚不宜实’,再一句是‘宜粗不宜细’。总之一句话,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现在,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还想作一些补充,总结了几条,叫做‘六要六不要’。”(注:《薄一波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1页。 )薄一波具体讲的六要是:一要支持新的领导班子的工作;二要关心下一代,包括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三要公正严明,说公道话,办公道事;四要拾遗补缺;五要学习;六要做表率,特别要做维护党的团结的表率。六不要是:第一,不要干扰新班子的工作,特别是在人事安排问题上不要干预;第二,不要违反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不要经商做买卖;第三,不要向组织上提过分的要求;第四,不要介入无原则的纠纷;第五,不要当未经中央或省委批准的全国性或全省性组织的名誉会长、董事长之类的职务;第六,不要发牢骚。薄一波重点谈了老干部要在“拾遗补缺”上多动脑筋,在工作上不要同一线的同志发生冲突,这样才能体现成立中顾委的目的。另外各级党组织也应该多关心一下老同志。
    邓小平讲顾委会的工作以“虚”为主,但还要起作用,这就涉及工作做多少的问题,陈云在一次中顾委会上说了一句话,就是“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能多做”。虽然这句话是就工作和健康的关系讲的,但其中的哲理很耐人寻味。工作多少为虚,如何适度,有人建议制定个条例,规定个界限,来帮助解决这个困难,这个报告送到宋任穷处,他批示:这个条例恐怕很难定,定了也未必能有多少帮助。工作的多或少,固然要注意,究竟做一些什么事情,也很重要,我的意思对人、财、物这一类敏感的问题、尽量不要介入,我认为这就差不多。
    从现有资料和一些老同志的回忆看,从中央到地方顾委与一线工作的同志总体上关系处理得不错,老同志都能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但问题也不是没有,如两个“生怕”现象,即一是新班子生怕对老同志尊重不够;二是老同志生怕对新班子支持不够。(注:《宋任穷回忆录(续集)》,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217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新老干部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这些现象很快就有了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