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抗战时期中共的科技政策及活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探索》 李信 参加讨论

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重视,中共领导人的亲自参与,极大地提高了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加速了边区科技事业的发展。
    在斯诺访问延安时,他与毛泽东进行了多次交谈。据斯诺回忆,“毛泽东问过我很多关于美国的地理、气候和人民的问题。”“他对美国文明的科学和机械方面似乎有强烈的兴趣。”(注: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2月,第173页。)毛泽东不仅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1940年2月5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机关、学校、自然科学界的各方面人士一千多人。吴玉章当选为会长。大会宣言指出,成立研究会的目的,是“要加强自然科学运动,掌握与提高自然科学成为抗战的战斗力量,……配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抗战”。(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9页。)毛泽东和陈云等中央领导出席大会并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0页。)陈云讲“自然科学的研究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力,可以大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共产党对自然科学是重视的,对于自然科学是尊重的。”“有中国共产党的尽力支持,希望大家抱着不怕困难,决不灰心的奋斗精神去进行自然科学事业。”(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0页。)
    为了与各抗日根据地的自然科学界取得联系,1940年5月4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吴玉章会长在致安徽自然科学界的信中“热烈希望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敌后坚持抗战的自然科学界同志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成立各地区的自然科学研究会,开展自然科学运动。”(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0页。)从1940年至1945年,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相继成立,有晋察冀自然科学界协会,晋西北、冀太区、山东、晋冀鲁豫的自然科学研究会,苏北自然科学协进会,胶东化学研究室等等。
    三、抗战时期中共推行科技政策的作用
    抗战时期,中共的科技政策及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
    在中共中央科技政策的指引下,科技工作者加强了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就强调“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注:《新中华报》,1940年3月15日。)朱德在自然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上更明确指出,“自然科学,这是一个伟大的力量。自然科学的进步,工农各业的发达,……使人民获得富裕的生活。”(注:《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通过科技研究,晋察冀的工人学会用化学方法,从植物油中提炼煤油、汽油的代用品。农业专家经过科学实验,使小麦增产10%,玉米增产10-20%,茄子增产40%。林业科学工作者掌握了枣树上“步曲”虫的生活史及预防办法,对于花椒树上的蚜虫蔓延,采取了蚜虫防治办法四条。陕甘宁边区的科学工作者解决了磷的试验,使火柴工业原料自给。党中央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重防疫工作,使边区人民战胜了各种瘟疫灾害,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按照中央的科技政策,通过创立自然科学研究会,自然科学工作者为战争和生产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对支援中国抗战胜利起到一定作用。朱德在“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的报告中指出,“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抗战建国过程中,不论是要取得抗战胜利,或者建国的成功,都有赖于科学,有赖于社会科学,也有赖于自然科学。一切科学,一切科学家,要为抗战建国而服务,……以科学方面的胜利来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注:《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在党中央的号召下,边区科学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科学实验取得一些成就。如,胶东化学研究室从1941年至1945年,完成了军工、医药、普通工业品等七十多种化学原料的试验与生产,其中能生产硫酸、硝酸、硫磺等化工原料;能生产枪炮上使用的发射药、爆炸药、猛炸药等等。
    通过科技活动,普及了科学知识,为党培养了科技工作的后备人才,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打下了基础。从1940年至1945年,延安自然科学院一期又一期地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边区政府除原有的纺织厂外,在延安开始炼铁,有了自己的“重工业”,医疗事业、军工通讯有了更大的发展。抗战胜利后,延安自然科学工作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纷纷离开延安到新解放区去,与敌占区、国统区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一起从事科技研究工作。通过他们,中共更加容易做那些没有去过根据地的科技人员的统战工作,也更了解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数在延安工作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后来在科研中都能独当一面,成为许多工作部门的骨干。就是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学生,后来也在不同的岗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