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庙学考辨
何谓庙学?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解释为:设于庙内之学校。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元代庙学的实际情况呢?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基本上肯定的态度。日本学者牧野修二认为:“庙学(元代)即郡县学,它是以文庙(先圣庙、宣圣庙、孔子庙)为精神中枢,并依附于文庙而设置的儒学”。[1]国内学者胡务也认为:庙学即儒学,[2]是依附于孔庙传授儒家理论为宗旨的学校。[3]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程方平先生在《辽金元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3年4月)中认为:元代存在着“确确实实的庙学”,它与地方学校不同,是“一种类似佛教俗讲的教育形式”,它是“以祭奠为中心的一种暂时性的教育,类似于今天的讲习班,讲座等形式”。1994年4月出版的百卷本《中国全史·元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的作者欧阳周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元代的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形式,它是如何进行儒学教育的?本文根据元代的史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 元代有关庙学的史料很多,笔者仅在元人文集以及各地金石碑传中,就检索到72处之多,现选出几条摘录如下,且为了明确反映史料中的庙学所指,将有关史料的题目列于前。 《处州路重修儒学教授厅记》:“余友天台童君教处学三年,废必兴,弊必革,……于是庙学严整。”[4](卷三) 《江阴州重修学记》:“皇庆改元暨阳,庙学告成,孰成之,东平曹侯也”[5](卷七) 《大元国学先圣庙碑》:“至元四年,作都城,画地东北之东为庙学基”。“成宗建庙学”。[6](卷六) 《陕西等处转运盐使司作新孔子庙记》:“今有庙学,亦尚昭圣治哉”。[7](卷二十八) 《藕泽村孔庙记》:“藕泽里之有庙学,有藕塘宋思约者……自输己材,创建庙学”。[7] (卷三十九) 《吉水州修学记》:“吉水乡校自至元中,县令多东鲁儒生,凡致美于庙学者,靡不毕用其至”。[8](卷六) 《武卫新建宣圣庙碑》:“吾卫庙学未立师弟子教学无所……乃以庙学告成请于上。”[9](卷二十三) 以上所引史料中的“庙学”分别指的是:处州路学,江阴州学、国子学、陕西等处转运盐使司儒学、藕塘里社学、吉水县学(吉水后改为州)、武卫军(元京师侍卫亲军之一)儒学。此外,据《山左金石志》,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下辖的19所盐场之一的西由盐场的儒学也称庙学。[10](卷二十三)由此可见,元代庙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指元代出现的一切儒学。胡务“庙学即儒学”的提法是有道理的。而程、欧二先生所提出的“与地方学校不同的”“确确实实的庙学”,则没有史料证明其存在。 为什么元代将儒学称为庙学?这主要归因于元代的儒学教育体制。据胡务考证,“庙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处州孔子庙碑》一文中,文中有“惟此庙学,邺侯所作”[3]之句。据《崇仁县孔子庙碑》,唐开元(公元713-741)年间,“定孔子为先圣,庙而兖冕南面,每岁春秋祀焉,由是庙学之礼益备,凡有学者必有庙,示其尊也”。[11](卷十五)可见,庙学之制起源于唐代,它是庙与学二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孔子庙是祭祀先圣孔子的场所,学校是传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地方,二者的合二为一是中国古代的儒学教育与重视祭祀的传统(“天下大事,惟在祀戎”)的结合,表明了唐以来儒学教育的初步完善。这种唐代出现的庙学,至宋代逐渐增多,并成为定制。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诏天下皆立学,于是“凡郡邑无不有学,学无不有大成殿”。[12](卷三,“南安路大成殿记”)上述情况,可以从宋元的方志中得到印证,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庆元府(今浙江省宁波一带)所辖的三县学包括府学在内也全为庙学。[13](卷二,“学校”) 元代庙学如何?首先看一下元人对庙学制度的看法。元代著名教育家程端礼认为:“孔子庙遍天下,其制度沿革多有不同,然皆所以尊崇圣人而阐明其道,使君子小人有所瞻仰感化,同归于学则一而已矣。是故殿廷庑门有常度,容貌佩服有常仪,尊垒簠簋有常数,师弟子有常员,祭祀有常礼,苟奉天子之命,司牧民之寄者必有志于其间也”。[14](卷五,“枣强县学修饰两庑及从祀先贤像记”)元著名文士,曾任国子祭酒兼翰林直学士的虞集认为:“夫庙无与于学也,然而道统之传在是矣,学于此者诵其诗,读其书,习礼明乐于其间,诚其道也”[9](卷八,“新昌州重修儒学记”)上述看法反映了元人对庙学认识的深入。实际上,元政府对庙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比较重视的,元代曾多次下达儒户免役和禁止骚扰庙学的诏令,南宋遗留下来的学田得到承认,南宋的一套学校管理和祭祀制度也得到继承和发展。这样,元代的庙学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自国都郡县皆建学,学必有庙以祠先圣先师而学所以学其学也。”[9](卷三十六“南康路都昌县重修儒学记”)而庙学之制“莫备于今,诏书屡下,风厉作成,视昔有加,可谓盛焉”。[15](卷九,“义乌县学明伦堂记”) 元代庙学的发展表现在庙学制度推广到更广阔的区域和范围。在以前庙学影响从未达到的边疆地区,一些庙学建立起来,如云南,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16](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瞻思丁传”)在距上京700里的诸王封地全宁路,泰定二年(1325年)“皇姑鲁国大长公主和驸马济宁王创建庙学”。[17](四,“全宁路新建庙学记”)庙学在元代也推广到一些特殊的区域,如军队驻地、转运司治所、盐场以及乡里等等。当然,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有一些地区存在有庙无学的现象,如山西的潞城县,垣曲县等,但这些地区后来逐步建立学校,完善了庙学制度。[7](卷二十八,“潞城修学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