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元代庙学考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 申万里 参加讨论


    元代庙学的结构如何?这是认识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元代庙学的建筑结构是比较完善的,典型的庙学是国子学和地方路、州和县的官学,由于是政府办学,学田有一定的保障,经费相对充足,因此,其庙学的各项设施也比较完备。元代庙学有三部分:庙(也称礼殿、大成殿、夫子庙、文庙等)、学宫以及其他辅助设施。“庙以观其礼,学以育其士”,[7](卷三十三,“高平归正学田记”)而教学辅助设施则是庙和学实现其职能的必要条件。元人虞集在其文集中将这三部分称为:礼殿、学宫和学都。[9](卷三十五,“奉元路重修宣圣庙记”)庙位于学校的中心,一般是前庙后学和右庙左学(元人尚右)以示尊崇。庙内塑孔子像,正中南面而坐,孔子以下为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东坐西向,[18](卷二十七,“四位配享封爵”)十哲分列左右。庙的东西两边有从祀廊庑,绘七十二子像(后增至一百零五人)于其中。由于绘画时间久远模乎不清,北方一些庙学将画像画在布帛上,祭祀时挂出,平时收藏,元中后期江南很多地方则将绘画改塑像。学宫由明伦堂(名称不一)、学斋及尊经阁组成。明伦堂居中为讲堂,学斋位于东西二庑之中,数量为偶数对称排列,是诸生修业诵习之所。也有一些起学校将学斋设于学校东西二边的僻静之处,以利于诸生修习。尊经阁在明伦堂之后,为学校藏书庋经之所。庙学的第三部分为辅助设施,包括:会食之堂,仓庚(库),直舍(宿舍)、学官之厅、浴室、碑亭、杏坛等。庙学周围有围墙,外为棂星门,内有学门,学门里面凿湖为泮池,池上修桥通往孔子庙。关于元代庙学建筑结构方面的内容,已经有专文发表,可以参考,本文不再详述。(注:见牧野修二《元代庙学和书院的规模》、胡务《元代庙学的建筑结构》,另外还可参考袁冀《元代之国子学》(《元史研究论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年)。)
    除国学及地方路、州、县庙学以外,元代还有其他形式的庙学,如社学、义塾、军队及转运司庙学等,它们有的为私人办学,有的虽是官办,但分布不广,数量较少,因此,其庙学的规模远逊于国学及地方路州县学。
    元代社学的数量很大,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大司农司上奏说,全国有社学20166所。五年以后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社学数量增至21300余所。[16](卷十四,“世祖本纪”)但有关元代社学的详细史料并不多见。据《藕泽村孔庙记》,该村的社学“正殿两庑轮焕晕飞,流丹耀碧,相貌,门皆悉备”其西边“文构讲堂,为弦诵之所。”此处社学虽然简陋,但是有庙有学,“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春秋二祀则“行释奠之礼”,[7](卷三十九)可以说它具备了庙学的功能。
    元代的京师驻军及地方驻军中,都有设置庙学的记载。据《元史·职官志》元代侍卫亲军诸卫中有儒学教授一职的设置。由于“凡卫必有营,营有城廓、楼堞、门障、关禁、官治、行伍庐舍,库庚衢巷而特立先圣孔子之庙,儒学在焉”。驻地在涿州的武卫庙学“广袤八十亩”,有“礼殿以奉先圣像,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从祀,十哲分位殿中东西乡(向),七十二弟子绘庑下”其“讲堂、斋庐、庖廪、垣墉、门术卫皆如常制”。[9](卷二十三“武卫新建宣圣庙碑”)位于湖广行省南部的武冈路儒林乡的城步寨,是元政府屯兵以镇抚苗、侗等溪洞的八十四团之一部的驻地,皇庆二年(1313年)这里也建立起庙学,“正殿、讲堂、门径斋庑、墙垣、厨壁内外完具,先圣先师十哲从祀塑绘有严,庙貌相称”[19](卷十六,“儒林书舍记”)
    义塾也是元代分布较广的一种庙学形式,它是由私人捐资修建,因为其规模不大,并大多处于州县治所以外的乡里,一般方志将其作为社学对待。义塾在教学方面与社学并不相同,它是“延德师,招来学”,[20](卷二十三,“学政”)与书院相似。义塾的建筑规模不大,如上海横溪义塾:有礼殿供奉孔子及四哲像,“设两斋栖师弟子,具祭器,严春秋二丁”。[21](卷十一“上海横溪义塾记”)安福州的安田义塾也是“构礼殿奉先圣先师,设堂立斋舍,门庑庖廪悉具”。[11](卷四十一,“安福州安田里塾记”)而嘉兴县的白牛镇义塾规模较大“广袤可二十亩”有“先圣先师之殿峙其中,论堂踞其后,斋庐翼其旁,邃庑穹门下至庖库庚直舍之属为屋四十有五间”并且其“图史之藏,什器之须悉毕备”。白牛镇义塾设有围墙,并种花木,引溪水于校园,环境非常优雅。[20](卷二十三,“学政”)
    元代的转运盐使司及其下属盐场有创办庙学的记载。据《陕西等处转运盐使司新作孔子庙碑》,在其治所陕西行省运城县的路村,大德三年(1299年)建立了庙学,内有礼殿,塑先圣先师之像,“置讲堂后以居师生”。[7](卷二十八)庙学有围墙和棂星门,庙学设施基本完备。
    可见,“庙学”这一称谓与宋元以后儒学教育的体制有关。首先庙学化的是国学和地方官学,受其影响,元代的一些社学、义塾等也建立起孔子庙,将祭礼与教学结合起来,成为庙学。那么,元代众多的书院算不算庙学?胡务认为,书院从广义上说应该算作庙学,但书院与庙学在元代有一些区别。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的,元代的史料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将书院称作庙学的记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