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端纳与西安事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国研究:南京大学学 邢建榕 参加讨论


    12月14日,端纳抵达西安,他是事变发生后第一位进入西安的调解人。旋即,端纳进行了紧张的了解摸底和斡旋活动,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首先,了解到事变的真相和西安方面的真实意图。端纳到西安后,先会晤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一再表明,此次事变实出于抗日救国的诚意,目的就在于逼蒋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无任何个人恩怨夹杂其中,更谈不上杀蒋。亦无中共或共产国际的幕后参与。这使端纳感到宽慰。他认为,西安的局势虽然极其复杂,但不是无可挽回的,而是大有周旋之余地,如果南京方面处置得当,释蒋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以后,他处处以此为基准点,向各方调解斡旋,收效甚大,为和平解决事变铺平了道路。
    其次,缓和了蒋介石恐惧而狂躁的心理,促成了蒋与张杨的对话接触。端纳会晤张杨两将军,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意图后,即去关押蒋介石的新城大楼见他。当时,蒋情绪异常:拒绝进食;因在跳墙逃跑时筋骨受伤,整天躺在床上;不愿见任何人,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谈判;不愿搬离条件很差的新城大楼,生怕出去后遭到不测;对张杨更是厉声呵责,怒目相向。在端纳到达西安后,还写下“遗嘱”托他转交宋美龄,这样,西安方面在对蒋的处置问题上,处于进退两难之状,既不能杀,亦不能放,形成僵局。
    《纽约时报》记者哈里特·阿班德曾给报纸发回报道,引用端纳的话说:“从星期六早晨蒋被扣押,直到星期一中午,蒋介石始终顽固地紧闭嘴唇,一语不发。尽管张学良多次拜见,请求与之讨论国事,委员长一直置之不理,一句话也没有和他说。直到端纳来到委员长被扣押之处看望他以后,张学良再次提出与委员长商谈的请求,委员长才开口说话,讨论这一僵局。”(注:The New York Tirnes,December 17,1936.)
    在张学良的陪同下,端纳会见了蒋介石。蒋氏没有想到,第一个从南京飞来探望他的人,竟是他的外国私人顾问,不禁深受感动,情绪亦有所稳定,事后记道:“下午五时,端纳来见。以一异国人而不辞远道,冒险前来省视,其忠义足令人感动。”(注:蒋介石:《西安半月记》,台湾存萃学社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之九”,第28页。)
    宋美龄托端纳转交蒋介石一函,要蒋保重,焦急和关怀之情跃然纸上,信末有南京方面“戏中有戏”一句,暗示讨伐派的别有用心。蒋介石见信后,哭了。端纳又向蒋介绍了南京方面的情况,使他感到南京的情形,并非如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他的领袖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而且他的生命亦时处危险之中,毫无保障。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挑战和危险不是来自西安,而是来自南京的讨伐派。这点对蒋的触动甚大,头脑清醒不少。
    同时,端纳将他与张学良会晤的情况,告诉了蒋介石,表示张杨的八点主张是有道理的,他们发动“兵谏”的目的,在于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如果委员长能领导他们抗战,那还是当之无愧的国家领袖。又希望蒋介石耐心倾听“西安人民的意见,以估价他们有何可取之处”,而“不必固执己见,以便为离开西安铺平道路”。最后,他劝说蒋介石不要对张杨等人采取“暴躁”和“妄自尊大”的态度,这对解决危机没有任何好处。(注:(美)E·泽勒:《中国的端纳》,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322,334,349页。)
    蒋介石见到端纳后,其恐惧和狂躁心理大为缓和,变得理智起来,开始愿意与张杨对话。即以“迁居”来说,原来关押他的新城大楼系西安绥靖公署所在,条件较差,环境不好。张学良几次三番请蒋迁至金家巷的高公馆,那里有暖气设备,花园草地,离张公馆不远,更便于来往谈话,但蒋介石因心理阴影,横竖不肯搬出,声称死也死在这里。邵力子也几次来劝,同样无效。端纳到后,受张学良委托,委婉劝说蒋介石迁居,蒋才“不忍拂之”,移居高宅,端纳即与他同住一处。此事虽小,意义不同于一般,反映蒋介石心态的微妙变化。邵力子后来不解地说:“关于蒋移居的事,我心中有些怪疑,为什么张本人坚请,我又代张力劝,蒋都坚决拒绝,只隔了一天,而蒋即听端纳的话接受移居呢?”(注:张希贤等:《蒋介石和他的六个秘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第三,沟通了西安与南京之间的联系,向外间传递出了准确可靠的消息,从而稳定了局势,避免了一触即发的内战。端纳抵达西安的当天夜晚,即致电宋美龄,报告蒋介石“平安,居处甚适,彼正随侍在侧”,并代邀宋美龄或孔祥熙入陕谈判。宋美龄惊喜若狂,因系第一次获得来自西安的可靠消息。事后,宋称端纳来电,实为“第一次希望之曙光,确证余之主张未误,”(注: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台湾存萃学社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之九”,第80-81页。)亦即坚定了她和平解决事变、营救乃夫出险的信心。
    翌日(15日)下午,端纳飞赴洛阳,通过长途电话同宋美龄交谈,更加具体地介绍了“西安之真相”,及最新之进展,并再次转达了张学良邀请她或孔祥熙入陕的愿望。是晚,宋美龄告诉端纳,孔祥熙因“医生坚嘱,不令飞陕”,改派宋子文或顾祝同来西安。16日晨,“乘端纳未启程前,复与通话一次”,将南京方面讨伐派的举动告诉他。
    尽管端纳传递出了蒋介石安然无恙的消息,西安的局势也有所缓和,但南京政府中的强硬派仍准备军事“讨伐”,不想等待局势的进一步明朗化。在16日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通过了三项决议:(一)任命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二)国民政府立即下令讨伐;(三)推选于右任赴陕西宣慰西北军民。宋美龄除力阻外,只得通过端纳加紧斡旋,并请其转告蒋介石下停战令。
    考虑到讨伐派的军事行动迫在眉睫,随时可能爆发,若端纳重返西安,“或有生命之危险”,宋美龄劝他三思,可迳返南京。但端纳拒绝了她的好意,因他来洛阳时,与张学良约定,一俟通话完毕,即重返西安,不能言而无信;何况事情刚刚才有起色,不能半途而废。当日,他冒着风雪飞返西安,继续他的斡旋活动。
    蒋介石听完端纳的汇报后,考虑再三,写了一封致何应钦的手令,下令停战三天。这样,讨伐派不得不有所收敛,双方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为进一步的和解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端纳不仅向南京传递西安方面的可靠消息,亦多次约见记者,澄清外间的谣诼,大意是“委员长健康如恒,张学良已承认劫持领袖之错误,唯自称其动机纯为爱国”。因此,只要处置得当,“尽早释放委员长是有希望的”。而南京的某些人士不惜以委员长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来处理西安危机,实属不智。这些言论经中外传媒相继报道,起到了很大的澄清作用。
    端纳的西安之行,始终遭到了南京讨伐派的阻挠和中伤,甚至仇视。
    早在13日端纳飞西安时,是秘密去南京机场的,“因为有迹象表明,何应钦可能不让他起飞”。何应钦再三提出,端纳的斡旋活动应以不违反或妨碍政府的政策为准,实际上是限制端纳的作用。当端纳第一次致电宋美龄,传出蒋介石平安无恙,张学良邀请孔、宋赴陕谈判的消息后,南京政府中许多人“不愿轻予置信”,认为是端纳有意捏造,目的在于诱使孔、宋赴西安加以拘禁,扣作人质,“以加厚其谈判之力量”。宋美龄却对此来电深信不疑,“令余信念益坚,知避免战争之奋斗,更有努力推进之必要。”(注: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台湾存萃学社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之九”,第84页。)
    讨伐派还认为,端纳的言论明显袒护张学良,甚至猜测他已为张所控制。因他对外多方宣传,此次事变系张杨二将军出于抗日救国的真诚愿望,和平解决的大门始终敞开,双方应避免冲突,以造福中国人民。
    即使事变和平解决后,讨伐派仍对他耿耿于怀,指责他“出卖”了中国,是“卑鄙的”张学良的同伙,要求将他武装驱逐出中国。端纳坦然表示:如果有人把他驱逐出去,他决不会介意。但此事遭到蒋氏夫妇的干涉,散布这一澜言的人,不得不向端纳道歉。
    端纳面对讨伐派的攻击,毫不为之所动,一如既往,斡旋活动获得重大进展,亦显示其坚强的意志和可贵的个人品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