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出兵中国东北,并控制了东北。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联的承诺,对东北采取了“外交接收”的方针。国民政府这一时期的活动,不仅造成了新的战争热点,而且也反映了美苏之间又妥协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对国共双方争夺东北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有助于深入理解战后初期美苏在远东的关系。 一 战后控制东北是国民党既定的战略目标。1945年8月24日,在国民党高级会议上,蒋介石把控制东北列为所谓“国民革命最大的目标和最迫近的工作”之一(注: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一册,台湾《中央日报社》1980年10月版,第83-84页。)由于苏联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承诺,尊重中国在东北三省主权及领土的完整,并声明在日本投降后,最迟三个月内从东北撤退。这就为国民政府接收东北提供了法律依据。只是当时国民党的军队远在西南大后方,到达东北,尚需时间,深恐苏军撤退后中共的力量就近进入,希望苏军暂缓撤退,以配合国民党军队“接收”的时间表。由此引发了美苏在东北的微妙关系变化。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本是美国力主争来的。但此时,苏军已在东北,美国又深感不安,唯恐东北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驻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曾说过:“中国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桥梁。今天,由于出现了强大的苏俄,中国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强国,即苏俄和美国的政治、经济角逐的舞台。如果中国成为苏俄的一个傀儡国……最末苏俄就会在实际上控制欧亚大陆。……我们曾决意阻止日本把中国变为一个傀儡国家。人们认为,比这更加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要实现有关中国的政策,那就不能允许俄国取得对它的统治。”(注:《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00-301页。)杜鲁门也指出:“自从俄国参加对日作战后,他们就占领了整个满洲。根据我所得到的报告,显而易见,俄国人在打算利用他们答应从满洲撤退作为手段,从而取得这个战略地区中举足轻重的特权。”(注: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第三卷,第87页。)基于此,美国希望国民党尽快与苏联谈判“接收”东北问题。 早在1945年4月中旬,国民党六大召开前夕,政学系的一些头目张群、熊式辉等人就向蒋介石提出东北复员问题的几项原则性意见。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为了便于复员,并考虑到伪满统治东北后的具体情况,划东北为九个省区;第二,在东北实行三民主义为总的施政方针;第三,抽调一部分精锐国军,长驻东北,作为军事基础,并改编整训伪满军队作为辅助;第四,将日本在东北公私投资企业,全部收为国营,并保持其原来的经济体系,对东北地下富藏,进行有计划的开发,以促成重工业的继续发展,作为全国经济建设的基地;第五,在人事上,尽量避免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色彩,积极争取中间派的合作,造成一个民主的联苏的政治气氛。(注:《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版,第174页。)蒋介石基本同意了此计划,并于1945年8月30日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将东北三省分为九省二市;同时成立了经济委员会,由另一政学系分子张嘉璈担当主任,以熟谙苏联国情的蒋经国为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以便对苏联进行外交活动。 9月下旬,美国开始用军舰大量运送华南国民党军队去东北。 苏联当时对东北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它要实现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所给予的特权,也就必须遵守关于支持国民政府的承诺。但美国在中苏条约谈判中进行的干涉,以及美国关于苏联应做出在东北实行门户开放承诺的一再要求,又使苏联不愿看到美国的势力,尤其是军事力量伸入东北。因此,它同意国民党在行政上接管东北,但是拒绝美国军舰运送国民党军队在大连登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