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国民政府“外交接收”东北与战后美苏关系(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国档案》 张桂华 参加讨论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想继续努力维持国民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另一方面,它在积极援助国民政府之同时,又要避免公开卷入中国的内战中去。执行这种对华政策的结果是使中国内战逐步升级,国民党在美国的援助下,与中共军队的摩擦日益严重,美国不直接卷入中国内战已不可能。尤其是11月初国民政府利用美国不会对东北的前途置之不理的心态,而在东北发起的外交、军事攻势,更是火上烧油,使美苏在远东的对峙将有可能变成一场真正的对抗。魏德迈指出:“美苏在东北和华北的争夺实力地位的斗争已经展开,”(注:《魏德迈传》(中译本),台湾兴复书局1959年2月版,第309页。)“如果美国的政策是要在国民党军队统治下使中国和满洲统一起来,”就可能会卷入对苏联的战争。这“肯定需要增派远远超过目前在该战区可以动用的更多的美军。”(注:《魏德迈传》(中译本),台湾兴复书局1959年2月版,第309页。)很显然,美国做不到这一点。
    美国陆海军部也声称,美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决定继续援助国民政府,那就会加剧中国内战,美国公众将会批评美国政府在军事上卷入友邦的内部事务,以及同俄国之间可能产生的麻烦。反之,如果美国改变支持国民政府统一中国的长期政策,则会产生抛弃一个盟国的影响,并会导致失去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美国远东战略中发挥作用的后果。(注:《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04页。)
    显而易见,美国上下一致认为,对华政策已把美国抛到了战争的边缘,必须尽快寻求缓解办法,调整目前的对华政策。国务卿贝尔纳斯认为权衡各种因素,明智的做法应是设法迫使国民党和中共在妥协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必要时可在援助上给蒋介石以压力,并告之苏联,设法使苏联赞成此项政策。(注:《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06页。)国务院和陆海军部并为此于11月27日进行了讨论,副国务卿艾奇逊作了总结,其要点是用武力支持蒋介石反对共产党,同时又倡议在他们之间设计出一项政治协议,在蒋介石领导下组成统一的中国国家和中国军队。(注:《艾奇逊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17页。)最终,美国政府决定采取这种以政治方式解决东北问题的途径。一方面,设法迫使蒋介石在东北停战,并不断警告蒋介石,国共冲突越拖下去,越有利于苏联支持中共;另一方面,继续援蒋运兵,以保住国民政府的实力地位,并争取苏联的妥协与谅解。为此,派来了马歇尔使华解决目前的中国问题。
    在美国调整对华政策时,苏联也作出了缓解的姿态。
    11月17日,对于国民党撤退东北行营的举动,苏联立即作出反应,由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照会国民政府外交部,否认苏军曾给予中国共产党任何帮助,指出,中国共产党军队占领苏军撤出的某些地区是国民党无力控制的结果,并建议,倘若国民政府同意,苏联可以延缓撤军。(注: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英文版),第332-333页。)对于苏联缓和关系的举措,国民政府很快表示了积极的响应。接着双方恢复了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国民党代表一再表示:鉴于许多地区存在非政府的军队,国民党的军队进入东北困难,万一苏军在规定的期限内(原定于12月3日撤完)撤出东北,中国政府将处于极端的被动的地位。对此,苏方同意延期撤出东北。(注:《真理报》,1945年11月30日。)
    11月30日,经过重庆与莫斯科直接谈判的结果,达成下列协议:第一,苏军协助国民党空运军队到长春和沈阳两地,并由国民党先派出机场地面工作人员;第二,其他地方由国民党组织警察,负责地方治安;第三,苏军延至1946年1月3日撤尽,等待国民党军队接收;第四,东北工矿企业就其性质可作为战利品者一律归苏联占有和使用;第五,关于具体细则,仍须在长春做最后决定,始能执行。(注:《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版,第190页。)
    之后,张嘉璈、蒋经国又先后于12月5日、9日和17日同马林诺夫斯基进行了三次会谈。经过谈判苏方同意,国民党空运部队,可随时在长春着陆,地面警戒完全由苏军负责。双方并又达成苏军延至1946年2月3日全部撤离东北的协议。(注:《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4页。)留待继续谈判的主要是关于“战利品”之说的分歧。在中苏经济合作问题上,张嘉璈、蒋经国的策略是尽量满足苏联的要求,宁可把谈判拖下去,也不作正面的拒绝,唯恐影响重庆与莫斯科所达成的关于接收问题之决定。
    1945年12月25日,蒋经国又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资格飞往莫斯科。30日谒见了斯大林,表示国民政府可以在经济问题上做较大的让步以换取苏联帮助“行政接收”。1946年1月21日,苏联政府就这个问题给国民政府一个备忘录,内称:“东北各省内曾被日军利用的一切日本企业,均由苏联视为苏军的战利品,”(注:《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第102页。)要求国民政府予以承认。这意味着大部分东北的重工业包括抚顺煤矿等将成为苏联的“战利品”,国民政府认为这个砝码太重,不敢贸然答应,遂把内容秘密地通知了美国政府。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雅尔塔协定或中苏条约,都没有规定苏联以任何优先赔偿,或允许苏联对于东北境内日本资产的要求。”(注:《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第108页。)从此,这个问题便扩大为国际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
    尽管苏联的经济要求没有达到。但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主要方面,是采取了与国民党缓和的态度。其目的是想在与美国的远东斗争中争取主动。为此,苏军为缓和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开始限制中共在东北的发展。12月初,苏方要求中共所属机关和部队限期撤出沈阳。(注:伍修权:《我的历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
    不仅如此,苏联也开始与美国协调对华政策。1945年12月16日,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在会上,关于中国问题,美苏争论的焦点是从中国撤军的问题。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把美国撤离中国问题列入议程。指出在日本投降四个月后,仍然存在全副武装的日军,这是很不正常的。(注:《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年》第326页。)美国对此应有责任。21日,苏联提出一份备忘录。建议美苏双方应达成谅解。同时,从中国撤军,无论如何也不迟于1946年1月中旬完成。至于中国内部问题,应在没有其他国家干涉的情况下由中国人民自己及其政府来决定。(注:《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年》第327页。)但是,美国拒绝了苏联的建议,并要求苏联应当支持蒋介石。由于美国坚持不从中国华北撤军,苏联作出了让步。23日晚,斯大林接见美国外长贝尔纳斯时说:“如果美国希望留下它的军队,苏联政府将不反对,他们只希望告之一下情况。”(注:《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年》第328页。)在会见中,贝尔纳斯还要求斯大林重申与美国采取支持蒋介石的一致政策。斯大林表示“苏联与蒋介石政府订有一个这样的条约。”并赞成马歇尔使华。
    很显然,苏联的妥协既取得了美国对苏军延缓撤出东北的谅解,又避免了因美军驻华问题的争论而破坏远东已经缓解的局面,实现了它在东北的既定目标,防止了因延缓撤出东北可能引起的美苏关系的紧张。
    同时,美国希望通过外长会议,谋求苏联作出这样的保证:即苏联不会破坏马歇尔的使命,特别是不妨碍蒋介石抢占东北。由于苏联的妥协,美国也达到了此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