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无论是美苏在东北的妥协,还是国民党与苏联的讨价还价都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战后列强主宰中国命运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正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成熟的政党,她有足够的决心、勇气和力量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在对东北问题上也是如此。 在与苏联进行妥协后,国民党从苏军手中接管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人民军队独占东北据守城市已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在东北的方针。中央指出:由于国际国内条件不够充分,“独占东北特别是独占东北一切大城市,已经是肯定不可能。因为苏联为了照顾与美国的关系,不能完全杜绝蒋军进入东北。”(注:《中共中央给东北局指示电报》1945年11月20日。)因此,我们的方针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以求“在东北站稳脚跟,并确立我们对国民党的优势。”(注:《中共中央给东北局指示电报》1945年12月10日。)这样,东北军民根据中央的指示,很快在东满、北满、西满、南满建立起了巩固的根据地。 但中国共产党把发展方向转为农村,也是蒋介石所不容的,他急忙操纵宣传机构,叫嚣人民军队阻挠国民党军队“接收东北政权”,在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高潮。随后,蒋介石公然撕毁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宣告“外交接收”东北失败,坚持武力接收东北主权,挑起了东北内战。 由于蒋介石的行动直接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因而决定了他的所谓“武力接收”东北和“外交接收”一样,最终归于失败。这一点已为历史的发展所证明。 综观国民政府“外交接收”东北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由于国民党顽固坚持独裁内战政策,使这次交涉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此次交涉,体现了美苏战后初期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基本上确定了美苏和国共在东北地区的斗争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交涉取得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客观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得到了发展,获得了巩固的地位,这便使在用任何方式解决东北问题时,不能否认或无视中共力量的存在,从而改变了中国革命力量长期被包围的态势和东北长期作为列强“竞技场”的地位,消除了中国东北成为美苏新的战争导火线的可能性。这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维护战后远东和平与稳定,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