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1895-1898年的新政看晚清改革的若干趋势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 张剑 参加讨论

从追求“富国强兵”、学习西方、推行新政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自19世纪60年代直至清末新政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作为整体来看待,这其中,以甲午战争为分界,在清政府内部,因战败的刺激,不变法无以自存的观念由少数人的想法转变成了很多人的自觉意识。因此,甲午战败后紧接着进行的革新,其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所谓“洋务”的范围。到1898年以前,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清政府自身的很多问题,康有为等人提出的维新主张,在许多方面都反映出当时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笔者试图从晚清改革进程的角度梳理1895-1898年清政府改革的背景、历程及其特征,从中窥见其演变的若干趋势,以期对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所裨益。
    
    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被迫接受日本极其苛刻的议和条件,朝野上下,无不视之为奇耻大辱。痛定思痛,有识之士希望朝廷能够变法自强,图存雪耻。早在议和甫定之时,钦差大臣李鸿章便沉痛上书:“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1]作为亲政不久便遭此大挫的光绪皇帝,所受刺激更深,改革朝政的决心也相当大。1895年5月8日,在宣告批准《马关条约》的上谕中,光绪表白了自己的心迹:“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2](780-781)此后,又颁布举荐人才等诏。由于光绪的倡导,中外臣工纷纷条陈奏议,议论改革,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三书》也是在此背景下才得以递交光绪的。
    应该注意的是,战争的糜费加上日本索求的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亏空严重,不得不通盘筹划集款。6月18日,光绪谕令:“著户部咨行大学士六部九卿暨各直省将军督抚,各抒所见,如有可兴之利,可裁之费,能集巨款以应急需者,即行详晰陈奏,用备朝廷采择。”[3](3617)因此,在甲午战争后的改革中,如何整顿财政,开辟财源,应付危机,也成为其重要内容。
    1895年7月19日,光绪皇帝颁布一道上谕,曰:
    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宜制)[制宜],况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弭祸患。朕宵旰忧勤,惩前毖后,惟以蠲除积习力行实政为先。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至整顿厘金,严核关税,稽察荒田,汰除冗员各节,但能除破情面,实力讲求,必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著各直省将军督抚将以上各条,各就本省情形,与藩臬两司暨各地方官悉心妥筹,酌度办法,限文到一月内分晰复奏。当此创巨痛深之日,正我君臣卧薪尝胆之时。各将军督抚受恩深重,具有天良,谅不致畏准苟安,空言塞贵。[2](837-838)
    一般称此为“因时制宜”谕,它拉开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改革的序幕。显而易见,谕旨的内容是此前臣工条陈的综合,连同谕旨一起寄出的有9个重要折片,据考证,其中应该包括:胡燏棻、康有为、张百熙、信恪各一折,陈炽条陈一件,徐桐的两折一片。[4](101-102)上折之人,不仅有主张洋务变法的胡燏棻、张百熙、陈炽等,亦有以顽固著名的协办大学士徐桐,甚至有尚无言事权力的新进举人康有为;他们的思想,相差甚远。可见光绪帝在变法问题上博采众论的态度。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内部对于改革态度的转变。光绪皇帝自不必说,此时遥控朝政的慈禧,亦对改革持宽容态度。在光绪将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抄送后,慈禧曾“留览十日”,并批转“各省督抚会议奏覆”。[5](122)对慈禧而言,战败之后,皇帝要做事,对统治政策做些调整与改变,只要不改变祖宗成法,没有阻止的道理。不过,慈禧对于变法曾经说过:“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治械,凡以图富强也。”[6](464)说明此时在她眼中,所谓变法仍是前30年洋务派所搞的那一套东西,她对于康有为第三书的改革方案不以为异,大概也因为其中多为练兵筹饷等内容之故。一向顽固的徐桐等人,也不得不正视战争失败带来的练兵、筹饷、解决财政困难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此时的洋务派,虽因战争的失败而遭攻击,其代表人物李鸿章在压力之下不得不退出中枢。但在战败的惨痛教训面前,稍有见识者也不能否认学习西法、举办洋务的重要意义。多年来一直指摘洋务的清流派,迭经分化,此时的领袖人物如李鸿藻、翁同龢等人,也成为变法的拥护者。当时朝政的格局,正如费行简所谓:“其时廷臣主变法者为翁同龢、张荫桓;主守旧者为徐桐、刚毅;主变法而专师西人练兵制械通商开矿者为奕訢、李鸿藻、荣禄;余则依违于二者之间。”[2](464)
    更重要的是,经过战败后的反思,洋务派的思想已经有所深化,形成了所谓“洋务变法思潮”。有论者归纳其主要内容为:“在反思战前练兵失误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法练兵’的主张;在反思战前官办、官督商办企业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恤商惠工’的方针;在反思战前洋务教育片面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智以救亡’的命题;同时,在对战前洋务运动做整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政艺兼学’的新课题。而一以贯之的,则是‘变法’。”[2](1048-106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