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1895-1898年的新政看晚清改革的若干趋势(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 张剑 参加讨论

“昭信股票”名为股票,实为公债,即所谓“息借华款”。1894年,为应付甲午战争的赔款,清政府便有“息借华款”之举,当时所筹款逾千万。但因“行之过久,恐银价日增,有碍商民生计,且外省办理此事,未必能恪守部章,万一经手官吏不恤民艰,加之抑勒,则流弊更大”。[3](3579)很快就停止了。到1898年春,第四次偿还日本赔款的期限又到,在外借洋款万分为难的情况下,右春坊右中允黄思永提出仿照西方公债发行“昭信股票”以救急,当即得到清政府的认可,令户部速议,是年1月上奏,3月户部便拟出章程,开始发行。此次清政府以上次“息借华款”为训,制定的章程颇为严密,如,专设昭信局经理“股票”事务;收银发票不经官府,由银行票号代理;票据可以买卖等等。[3](4052)可以说,其近代公债的色彩更加明显。但由于官府抑勒、民间穷困等原因,“昭信股票”只筹到不到2000万两的款,远远不够预计的1亿两,当年8月被清政府停止了。
    此外,清政府已经认识到财政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扩大税源,因而这时期提出的一系列发展工商的措施,都以“求富”为目的。
    3.发展工商。清政府在甲午战前兴办了不少近代企业,但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战后,据前30年的教训,也是迫于财政的压力,这时期清政府的工商矿业,多鼓励商办形式。其主要措施有:
    机器改造土货。1895年7月,为对付中日《马关条约》中改造土货一节,清政府预备对丝斤、花布等大宗土产于出产处先抽厘金,“并招商多设织布、织紬等局,广为制造”。[2](830)张之洞等与江浙巡抚奉此劝谕在苏州、无锡、镇江、南通一带开设纱厂,并将息借华款银作为开办商务局之用,建立缫丝厂等。光绪为此特别电寄张之洞、赵翘楚等曰:“……开办机器,仿制洋货,原为抵制外人起见,该厂商人亦需自筹资本,不可全用官款,致外人籍口于宫饬商办,转生枝节。”[2](839)对于这些商办企业,清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给予了适当的保护,1897年,为解决财政问题,户部奏议加增机器制造土货的税收,在张之洞请求下,总理衙门奏议“暂行缓办”,光绪“从之”。[14](338)此外,还有一些如以机器制造茶叶,在内地江河开行小火轮等建议,事属地方,因各地反应并不积极,难以展开。
    转原有官办企业为商办。1895年8月,光绪谕军机大臣:“制造船械,实为自强要图,中国原有各局厂,经营累岁,所费不赀,办理并无大效。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方不致有名无实……一切仿照西例,商总其事,官为保护,若商力稍有不足,亦可借官款维持,其办理章程应如何斟酌尽善以杜流弊之处,即著该督抚等悉心妥筹,详晰具奏。”[3](3637)此后,汉阳铁厂等原有官办企业先后改组为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大开各矿。在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就比较重视矿产开发,并有部分商办,战后,更是把矿务当成保护利权,增加收入的重要大事。1896年3月13日谕令称:“嗣据陆续复奏,安徽太湖之大石等各保废煤矿,业已准商试办。江西袁州、吉安、广信、饶州等处均有煤矿,萍乡煤质尤佳,亦已集款劝办。湖南永顺、永州二府属矿苗甚旺。新疆和阗旧有金矿,均已派员往勘。至四川雅州各属矿产,叠据给事中吴光奎奏请招商开采,业经谕令鹿传霖设法举办。山东宁海矿务,亦经谕令李秉衡未可停止,即派道员李兴锐择要兴办,以上各该省有矿处,均系确凿可指,即著责成各该督抚,认真督办,务臻实效,毋得辄行中止。此外,各省复奏折件,谓矿不宜开,固属拘泥之见;谓矿无可开,亦属臆断之词。……”[14](20)虽然矿务开采在各项措施中是各地实行的比较好的,但皇帝仍然不满意,没过几天,又谕令重申了开矿之必要,根据西方人的记述和大臣奏折历数各处矿产,并指专人勘查议办;还特别指出了“官办不如商办。”[14](28)在这样的严令下,关涉各省纷纷覆奏并开始举办。可以说,矿务是改革当中各省举办最多的项目。
    设商务局,消除官商隔膜。1895年,张之洞《吁请修备储才折》中,便奏请设立商务局、工政局,同年11月,御史王鹏运奏请讲求商务一折,也着重提出在沿海各省会各设商务局一所,此折交总理衙门议奏。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复:“……拟请饬下各省督抚,于省会设立商务局,由各商公举一殷实稳练素有声望之绅商,派充局董,驻局办事。”[3](3723)此后,江南、山西等省反响较为积极,都开办了省会或部分州府的商务局。但除此之外,多数省份并未采取行动。
    4.修铁路、创邮政。对于修建铁路的必要性,清政府内部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战后,更以其为自强切要之图,但由于经费短缺,究竟以何种方式修建铁路,仍有商办、洋商垫款包办等议。1895年11月奕訢等奏办理芦汉铁路一事,欲先建津芦铁路,以胡燏棻为督办大臣,经费由北洋及户部各认一半,上谕著办。并谕令:“至由芦沟桥南抵汉口铁路一条,道路较长,经费亦巨,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资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如有成效可观,必当以奖励。”[3](3687)初步表明了中枢的态度似在商办。但铁路耗资巨大,当时并无商人有能力举办。1896年3月,曾有商人称能集资承办,但最后发现皆为洋款。这样,借洋款官督商办的主张又由张之洞等人再次提出,9月,张之洞、王文韶联合上奏设芦汉铁路公司,并保盛宣怀为督办,11月,得到上谕批准。[14](156)此后筹办的铁路多以此种方式进行。
    1896年初张之洞上奏称:“泰西各国邮政,重同铁路,特设大臣综理,取资甚微,获利甚巨,权有统一,商民并和。”[3](3749)得光绪允准。实际上,光绪二年以来,清政府就陆续由赫德在各地官办了一些信局,但由于“体制不同,推广每虞窒碍”,[3](3750)此次议办邮政,不再是试办性质,也不附设于各海关之下,而是专设邮政局,订立章程,收支由户部“汇核奏报”,成为清政府一项单独的重要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