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5)
冷战的主要世界历史意义 冷战的主要世界历史意义似乎在于,它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一场有世界范围巨大影响的美苏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决赛”。在其中,苏联式社会主义及其国际关系模式彻底失败,而且大概是永久性的。这一结局证明了杜鲁门在卸任前夕以政客的夸张语言和强烈的美国意识形态倾向表述的一种信心,那是美式资本主义及其世界秩序观念最后赢得美苏冷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因:“随自由世界愈益强大,愈益团结,并且对铁幕两边的人们愈益具有吸引力……苏联世界发生变革的时候定会到来。”[2](p.495)这一结局更证明,原先的社会主义体制如果没有既积极又稳妥、既足够深入又不过头的改革,就无法经久生存下去直至其光辉的未来。实际上早从威尔逊和列宁起,这场多半取决于能否赢得人心的竞赛就已开始,然而二战结束后它是在总的来说对苏联不利的基本环境中进行。美国领导的西方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体系拥有综合优势,而且到80年代已变得相当悬殊。在一个历史时期里,发达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技术活力和巨大财富,在此基础上强大的军事力量,较为开放和较为多样的政治文化,越来越突出并传播得越来越广泛的西方人权价值观,大致基于互利和协商、因而较有凝聚力的西方发达国家共同体--所有这些挫败或扼阻了苏联势力的扩展,同时又相对于苏联制度“表示了一种引人的替代”[8](p.114)。 在很大程度上,冷战是19世纪初以来现代国际体系内力量分布格局越来越趋于极化的结果;反过来,冷战又作为基本原因,使这极化趋势在一些重要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不过,冷战对美国国际地位的影响还有另一方面:多半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在战后初期宽待德国和日本,助其复兴,以后又长期在安全、贸易和金融方面予以照顾和特殊优惠,从而有力地帮助了它们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或者说成为美国的比较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同样首先出于冷战需要而由美国促其起步的中西欧一体化,也产生了类似的结果。还有,从安全和战略上考虑,源自冷战军备竞赛、并且扩散开来的远程战略武器,加上一定程度上源自冷战时期中近东问题的反美恐怖主义势力,实际上结束了两个世纪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予美国的、历来已久的高度不易受伤害性。而且,用一位大战略史家的话说,由于承担了保护许多盟国的义务,美国就由二战前的一个“后方”强国,变成了代价高得多、风险也大得多的一个“前线”强国[9](pp.173~174)。历史有可能最终证明,冷战的真正结果并非美国的真正胜利。 【参考文献】 [1]Leopold von Rank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Georg Iggers and Konrad von Moltke,Indianapolis:The Bobbs-Merrill Co.,1973. [2]Melvyn P.Leffler,A Preponderance of Power:National Security,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and the Cold War,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7,V.3 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2. [4]John Lewis Gaddis,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5]John Lewis Gaddis,“The Long Peace:Elements if Stability in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System”,in idem,The Long Peace: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Raymond Aron,“The Meaning of Destiny”,in Bela K.Kiraly et al.,The First War Between Socialist States: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of 1956 and Its Impact,New York:W.W.Norton,Co.,1984. [7]Hedley Bull,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Waterloo,Ontario:Waterloo University Press,1984. [8]Daniel Deudney and G.John Ikenberry,“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Soviet Change”,International Security,V.16,Winter 1991/92. [9]Paul Kennedy,“American Grand Strategy,Today and Tommorrow”,in idem,ed.,Grand Strategies in War and Pea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