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江苏书院的变革与衰亡(2)
3、废科举后--学堂一枝独秀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度,与其相关联的书院失去存在的价值,新式学堂随之迅猛发展起来,不仅数量上增长极快,质量上也日臻完善。 苏中苏南各府、州一方面裁撤原先存留的校士馆,把书院剩余的款项拨入学堂,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则把改办学堂推广到乡镇一级的小书院,在这方面宜兴是个典型。废科举后,东坡、崇儒、鹅山等书院相继改为高等小学堂。[14]苏北徐淮海一带的书院则开始大批改办学堂。淮安府袁江、临川、崇实书院陆续兴办学堂。徐州府登瀛书院改为崇实小学堂,丰县精勤书院改为精勤小学。海州石室书院开办海州中学堂。[15] 质量上的完善突出表现在师资和生源两方面。师资方面,越来越多的新学人才充实到教学及管理队伍中。前此由于新学人才缺乏,教习多不合格,不少新学课程也因而流行形式。1905年以后两江师范、宁属师范及苏省师范陆续有学生毕业,加之留洋回国学生日益增多,教习中新式人才逐渐增多。如常熟石梅小学教员庞檗子,肄业于江苏师范学堂。[16](P.149)扬州府学堂监督李少亭“肄业于苏州师范学堂”。[17]靖江人陈卓如毕业于高等师范学堂,先后任靖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教务主任、事务主任等职。[18](P.72)1910年,宝应第一高等小学班级完全,教师大多是学校毕业出来的。[20]镇江府中学堂的杨振声曾留学日本,学堂中各项事务皆由他总其成。 生源方面数量上有较大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大批原先醉心于八股的读书人从学堂发展的阻碍一变而为报考学堂的生力军。此前学堂时常缺额屡屡招考,仍不能足额。科举制废除后,学堂招考屡屡爆满。例如扬州仪董学堂学额仅设20名,以往仍常不足额。1906年的一次招考,应考者约有1000余名。[19]另一方面则由于学堂开始以培养普通国民为宗旨,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当注重普通,“普通云者,不在造就少数之人才,而在造就多数之国民”。[10](P.217)学生来源不在局限于传统读书人,而扩大农工商各业子弟,凡有志于学者通过入学考试,交纳一定学费即可入学。 二、书院与教育近代化 首先,大量新式学堂从书院脱胎而来,借用了书院的经费、房舍、师资,甚至办学的经验,在新式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背景下,对新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仅就清末改办情形来看,直接或间接改办自书院新式学堂多达90余所,详见文末附表一。 其次,辛亥革命以后,各学堂经过改革发展成为各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从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小学与中学。 各州县书院所改设的小学堂,在民国初年多发展成为当地设备完善、师资雄厚、教学质量较高的小学。在中学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有些高小甚至成为当地的最高学府。 无锡东林学堂,在民初为全县仅有的几所高等小学之一,称第二高等小学,“从校名看,是属于小学性质,其实当时的教学内容已相当于初级中学”。[21](P.44)丹阳白云街高等小学堂,民初更名为丹阳县第一高等小学,男女兼收,当时学生二百多人,教师二十多人,是“县内唯一的高等小学,教师水平较高,教学认真,管理极严”。[22](P.73)海安凤山高小,教师中“教英语、数算、理化、自然课程的,多为扬州五师、南通一代师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23](P.3)教学设备也较完备,“如物理、化学的实验仪器设备:各类生物标本、模型;图表、墙画等”。“体育方面有足球、篮球、哑铃以及田径体操运动上用的器械和设施,还有供军训用的木制步枪和铜鼓、铜号等”。[23](P.3)盱眙敬一学堂,民国后改为盱眙县高等小学堂,算术教师毕业于南京优级师范,善于分解剖析,提高学生刻苦钻研的兴趣;英语教师认真负责,为学生学好英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所学堂到“七·七”事变以前,仍是一所全县唯一的完全小学,盱眙县当时没有中学,该校实为盱眙最高学府,被尊称为“山上大高等”。[24](P.29)宿迁钟吾书院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后,沈薪萍先生任校长期间,制定革新措施:一是坚持学用结合,二是加强品德教育,三是着重文武结合,四是订“爱”字为校训,并提出“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三项要求。“江苏省教育厅视学侯鸿鉴莅校视察,奖为淮、海、徐三属模范小学”。[25](P.116)根据现有统计,由书院而来的小学共有24所,见文末附表二。 清末各府书院多改设为中学堂,当时即成为全省中学教育的主力。辛亥革命后,这些中学由于历史较久,规模较大,师资雄厚,设备也较齐全,虽还无著名中学之称,而实际上已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理想学府,在全国亦具有一定声望和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有省扬州中学、省苏州中学、省镇江中学等。名校有名校的传统和特色,而江苏各名中学又有着它们共同的特色:1、延聘有才学的名师任教。先后在扬州中学任教的有朱自清、董伯度、徐谟、汪桂荣等。在苏州中学任教的有钱宾泗、吕叔湘、杨人鞭、吕思勉、孙起盂、吴之修、顾伯钦等。这些教师学养深厚,执教有方,有自己的教学特色。省内其他著名中学也多拥有不少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师,他们授课时做到要言不繁,思维严密,解说精炼,引导有方,深受学生的热爱和尊敬。2、教学质量高,注意因材施教。从课程、教材到教法根据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灵活实施课程设置。在文理分科基础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继承以往传统尤重理科。如扬州中学“高中数学,必修课为文理科学生合上,补修数学则限于理科学生,其教学程度超出部颁课程标准”。[26](P.106)教材的选择与使用,以适应高标准的教学水平为目的。高中数理化课本系采用外文原版,在使用中再按教学要求或梳理调整,或删节增补。如无合适的课本,教师就在平时研究的基础上,编印讲义,对外刊行即成专书。苏州中学在国内商务、中华、世界、开明等各大书局,莫不有国文、算学、外文、史地、理化、天文等著作出版。扬州中学甚至编有全套高初中《国文》,《高中解析几何》,《初中代数学》等教科书,由中华、正中等书局出版,有的数年间发行二十余版。教学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自学辅导。文科教学一般是“自动重于讲授,专书重于单篇,札记重于课作”。[26](P.106)理化、生物学科注意观察和实验。扬州中学甚至达到生物实验每个学生可独用一架显徽镜,理化能进行2-3人的分组实验。3、形成自由活泼注重研究的学风,学生的课外活动多样而充实。扬州中学成立有学科研究会,会务由学生处理教师指导。有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史地、国画、西画、摄影、音乐、书法、国术等不下二十种。并举行同乐会、展览会、演讲及表演比赛等。有价值的作品刊登壁报或编入会刊、校刊。扬州中学的《扬州校刊》刊载校闻、评论、文艺作品、研究论文、内容广泛,资料翔实,十年中出版102期,发行全国,颇有影响。苏州中学有《国学研究专号》、《自然学科研究专号》、《历史学科研究专号》等出版。平时还注意与校友及社会各界建立联系,邀请学者、专家到校座谈演讲。节假日组织远足郊叙,外出观光以开拓学生眼界,增益知识、涵养品性。从1903-1949年,江苏的中学教育,尤其是上述这些著名中学,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更得到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很多人脱颖而出成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栋梁。仅以扬州中学为例,据1992年统计,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省扬州中学的校友有:周志宏、朱物华、李方训、柳大纲、王葆仁、吴征铠、吴征镒、朱亚杰、武衡、谢义炳、高鸿、黄鸣龙、李德平、黄纬禄、童宪章、盛金章、黄宏嘉、王元、戴元本、吴良镛、尹文英等21位。根据现有统计,由书院而来的名中学共有16所,见文末附表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