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江苏书院的变革与衰亡(3)
江苏书院虽在清末已基本废止,但少数书院创设的文社仍延续至民国年间,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杜或文会。这些学社或文会多沿袭了书院的形式。在新式教育尚处于开创时期的一段时间内,这些书院的残存组织也为各地的文教事业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武进高山书院历史悠久,直到民国二、三年,曾任山长的张麟还住在书院主持高山书院“东郊文社”的命题和评卷工作。东郊文社的一切费用,包括薪俸、纸卷、笔墨、奖赏等,还由高山书院学田、基金等租息开支。据当地老人回忆,这个文社大约延续至民国十二年、十三年间才停止。[27](P.78) 泰县国学研究社,民国十一年创办,订有简章12条。社长主持社务,指示学员读书方法,并研究经世有用之学,间及经史、政治、诗赋。凡愿入社者经甄录以后为学员,每月一课四题,仿书院制。到民国十六年停办。[28] 丹徒县仁让乡,本无书院,为了鼓励士子读书上进,仁让乡每年秋季举行一次会文,凡本乡读书人都可前往会试,前三名给予奖品。这项活动直到民国初年还举行过几次。[29](P.109) 1924年,扬中文士朱宝鎏、朱琴、祝尧三等,为鼓励文人上进,改变教育落后状况,创办“存粹文社”,发起结社会文,对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30](P.57)命题范围包括四书、五经、史传、时令、政令各方面。 文社、学社本是读书人聚在一起揣摩文坛风气,会课会文,以应付科举考试的一种功利性的团体。而以上这些文社或学社则不同,虽同为文士所创建,却摒除了应付科举的功利性目的。小而言之为文人提供切磋学问的场所,对提高个人文学修养和学识有益;大而言之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为不能入校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对振兴当地教育事业实有裨益。而它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书院的办学方式,又提醒我们书院制度虽已终结,而流风仍存,其办学方式仍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如果条件具备,书院传统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外,新学化书院虽然势单力薄,无力挽救书院制度日薄西山的颓势,却以其培养的众多人才贡献于新式教育,成为近代教育史上的一道风景。他们有无锡的杨模、俞复等人,江阴的吴汀鹭、沙慕陶等,南通的沙元炳,盐城的陈玉树,武进的庄蕴宽等等。他们所创办的学堂在当地多开风气之先,甚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而蒋维乔、唐文治、张相文、吴稚晖等人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更为世人所公认,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论述。 江苏书院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近代经历了变革、衰亡乃至某种意义上的新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叹和惋惜,更多的则是有待探寻的经验与教训。古老的书院制度不可能如长青之树永远枝繁叶茂,透过尘封的历史探寻其往日的真迹与兴衰的轨迹,当为今人的责任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张謇。金陵文正书院西学堂章程[Z]张謇全集:卷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制军造士[N].申报,1902-01-04. [4]书院改章[N].申报,1902-03-18. [5]申报[N].1902-07-16. [6]书院改章[N].申报,1901-10-26. [7]校士馆之仪式[N].警钟日报,1904-05-04. [8]申报[N].1904-01-20. [9]纪宁垣罢考师范详情[N].申报,1905-03-26. [10]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1]苏州学堂记事[N].警钟日报,1904-7-23. [12]仪董学堂猎角[N].警钟日报,1904-8-11.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