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是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方面,既要分析它们不同的社会属性,又要从传统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出发,不简单地视两者为对立物,抛弃传统,也不笼统地把传统视为优越性,给予全面弘扬,而是持批判继承的态度,考察传统质素对现代化的潜在作用、“潜在适应性”及其现代性变迁。就传统质素对现代化的潜在作用而言,一般来说,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伦理道德和民族意识方面,传统因素对社会整合和国家独立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可资借鉴的一面。如传统的“德政”和“仁、义、礼、智、信”观念,既是一种封建礼教,也对改善政治制度、协和人间关系、稳定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传统的“天下”意识,虽然是一种君临天下、夜郎自大的封建帝国观念,但是也由此形成了牢固的中华民族观念和凝聚力,成为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振兴中华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就传统质素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和现代性变迁而言,主要存在于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如重商意识、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的存在和缓慢扩大,商人和商人行帮组织的发展和变异,手工业生产中的工场手工业等,成为近代以后与破门而入的外国资本主义文明对接的基础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一个途径。 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也不乏从现代化的视角进行新的解释。在人口史研究中,突出了人的现代化研究。历来的人口史研究,以考察人口的数量变化、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构成、地区分布等人口的自然结构状况为主。现代化研究则更加重视人口的文化素质、人才资源开发、劳动力资源利用、城乡构成、职业构成、分配和消费结构等,不仅进一步反映人的现代化状况,而且体现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在区域史研究中,突出了区域资源与区域现代化的关系。已往的区域史研究,只注意研究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现代化的研究则采用地缘理论,以本区域的地理、人文、社会、外缘、物产、资金、市场等资源的优势或劣势及其利用发挥或制约的角度,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状况、水平、模式和特点,不仅丰富了研究的内容,而且创新了解释体系。 三、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内容结构和评判标准的影响 现代化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历史学科。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在纵向的时间结构上划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四个二级学科;在横向的内容结构上又区别为政治史、中外关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等各种专门史,它们不仅各为一个研究领域,而且互相之间缺少沟通和整合。现代化研究,特别是全过程、整体性的现代化研究,由于在过程上需要反映其从前提条件到启动发展的整个进程,在内容上需要考察现代化各项指标实现的水平状况、动力系统、道路选择和发展模式等各方面的相关因素,因此必须贯通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从而反映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继承、积累、变迁和发展关系,更清晰地显示近代中国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而且把在各个阶段中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用现代化的主线整合于一体,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主要有下面几种表现。 就研究的具体内容而言,现代化研究带来了近代史研究内容的两种转变。一是在通史性研究的内容构成上,从以往的以研究一个个重大政治事件为主,转向力求再现中国现代化进展过程的全貌,考察其内在的运动机制和规律,分析其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在现代化研究中,不仅对现代化的现象,即现代化指标体系在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实现程度及其过程进行考察,而且对现代化的内在运动机制,即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变化过程进行考察。如果只从现代化的内容和指标出发,只重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实现程度,就很难说是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全面研究,而只能是一种现代化现象的研究,或现代化的某一个层面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和片面性。 二是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标准上,从以往的着重突出其人民性、阶级性、革命性和爱国性,转向兼顾其现代性、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和世界性。如关于资本家的改进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以往的评判只是批评其加大了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从而否定其应有的进步作用;现代化研究则从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的角度,肯定其先进性和合理性的一面。再如关于经营地主的问题,传统的评判标准只注意经营地主的增加意味着土地集中的加剧和贫雇农的增加,因而是地主阶级加大对农民阶级压迫剥削的表现;现代化研究则认为经营地主的雇工生产,不尽在生产方式上它是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一种表现,而且在生产力上它采用了较多的先进技术,提高了产量;同时,由于雇农有固定的生活和收入,其经济状况也不一定比佃农差。又如关于中国农副产品的出口问题,传统的评判标准只强调列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使中国日益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供给地,是中国经济殖民地化的表现;现代化研究则同时看到中国农副产品出口所引起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外部条件,它刺激了农业生产的改良和发展。还如关于资本家,特别是大资本家,传统的评判标准只是从其对工人的压迫剥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持观望间或反对的态度出发,加以否定,认为资本家愈大愈反动;现代化研究则从现代企业家队伍状况、从工业化主干载体、从企业集团产生和发展、从民主力量形成和增长的角度,去分析和考察资本家特别是大资本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由现代化研究而带来的这些分析角度的转变和扩大,体现了中国历史学的一种学科创新。 三是重视事实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研究现代化史,不仅要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事情考察其产生、实施、发展(变化)和成效,而且要考察现代化进程中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还要注意考察现代化过程中新旧质素的兴衰及其互动关系。特别是因政治革命和改革造成政权和制度的变更而使现代化历程进入新的阶段时,既要指出其比前一阶段的发展和进步之处,分析其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性因素,也要注意其与前一阶段的现代化社会质素的传承与积累关系。由于政治革命和改革可以在一夜之间使政权和制度发生完全不同于前的变更,但是现代化的社会质素则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还会受政治和社会秩序变动的影响而出现一时的停顿、混乱乃至倒退的现象,新政权和新制度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也需要有一个体现的过程。因此,研究者如果缺乏过程观念,就会从政权和制度的变更或从社会现象出发,对政治革命和改革对现代化的作用做出片面的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