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贺世友 参加讨论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了30多年曲折发展的道路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人作出决策,从闭关建设转向对外开放。这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决策,从此打开了长期封闭的国门,把中国推向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创办经济特区起步的,而它又成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使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这在实践上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开拓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一、三十年闭关建设导入“误区”
    战后的世界各国,都在争相发展国民经济。当今世界,只有依靠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才能立于世界之林。而恰恰在这方面中国与比较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有一个如何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为了实现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目标和任务,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下,打开国门,利用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发展自己。新中国建立之后,毛泽东就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和“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的设想,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实行政治敌视、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政策,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在解放以后本来是开放的,现在却被人用美国的军舰和军舰上的大炮,实行了一条很不神圣的原则:门户封锁”。①邓小平也曾指出:“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②。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即只与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济贸易关系,对外的国门是半开半闭着的。即是半开放的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也发挥过重大作用,使我国得到了宝贵的国际援助。建国初期,中国从苏联获得了约14亿美元的贷款,引进了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使几经战乱的国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五十年代末期,中苏两党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发生论战。这种政党之间的思想分歧导致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到“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国“左”倾思想的泛滥,在经济建设上几乎关闭了对外的大门,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导入了闭关锁国的“误区”。虽然这种与外界隔绝搞建设的状况是被迫形成的,并且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虽然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这种不利的经济环境中,不能不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在客观上助长了中国国内的一种忽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观点,认为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照样可以建成社会主义。邓小平总结历史教训时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象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导入“误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堵塞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从五十年代末期毛泽东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之后,中国与外国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也纳入了阶级斗争的轨道,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的期间,把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方法说成是“崇洋媚外”,把引进外资和与外国的正常贸易说成是“投降卖国”,把从事外经外贸的干部说成是“叛徒、特务和洋奴”。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和“反修防修”的一片呼喊声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了闭关目守、与世隔绝的道路。二是对“自力更生”的原则产生了严重误解,与对外开放完全对立起来。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业精神,即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但在“左”倾思想指导之下,把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绝对化,拒绝学习和利用国外的一切先进科学技术,拒绝接受外国的一切经济援助和贷款。认为自力更生就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建设,这是一种严重误解。这种误解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一些重点攻关的建设项目,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有些工业产品,国外已经革新换代,我们还在用“蚂蚁啃骨头”的落后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这种误解还导致了人们目光狭窄,孤陋寡闻,同时又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精神状态。
    正当中国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时候,世界各国却进入了一个开放和发展的时代,抓住有利时机发展经济。与中国毗邻的日本,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秘诀之一就是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并且引进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节省了大量科研经费,而且赢得了宝贵时间。亚洲的“四小龙”也是在经济开放中起飞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坐失了六、七十年代的发展良机,原因是复杂的,但闭关自守的“误区”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