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顺应着英国绥靖主义分子把祸水东引的意愿,声东击西,麻痹英法。一九三六年十月,希特勒对齐亚诺传授了这方面的反革命经验。他认为只要不断发出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叫嚣,就可以把英国争取过来;英国不仅不会和德意作战,而且会和德意“取得协议和共同认识”(25)。然而,希特勒不会上张伯伦的当,把战争矛头首先指向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里宾特洛甫在这个问题上说得最露骨不过了,他说,“按照官方的说法,俄国是被当作敌人来看待的,但是事实上一切都是针对英国的。同时反对英国、法国和俄国是不对的,而这种做法不应重演了”(26)。 于是希特勒加紧和张伯伦勾结;他们互相配合,彼此呼应。希特勒刚刚决定利用绥靖政策完成兼并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部署时,张伯伦便派他的亲信哈里法克斯到德国去见希特勒。两人一经密谋,便拍板成交。哈里法克斯对希特勒的反共叫嚣深感满意,连声称赞德国是“西方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并吹捧希特勒在反共“事业”中“有很多的建树”(27)。同时表示,只要德国经过“和平演进”方式实现对奥地利的兼并和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占,英国是不会表示异议的(28)。希特勒会后频频表示,他深为哈里法克斯这种人的“异常诚恳、高度原则性和十分坦率所感动”(29)。希特勒所谓哈里法克斯的“异常诚恳”、“高度原则性”和“十分坦率”,无非是指哈里法克斯放手让他在东欧实行侵略。自此之后,希特勒利用英国的诺言肆无忌惮地把发动世界大战的准备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无怪乎当时充当英德勾结的主要人物英国驻德大使汉德逊也不得不承认:德国“和英国的良好关系只是意味着他(指希特勒--引者)要英国同意他重画中欧地图的计划”(30)。 其次,希特勒惯于高念和平经为其战争准备扫清障碍。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日,希特勒占领苏台德区后供出了他一贯使用“和平战略”的阴险目的。他在对德国新闻界的秘密讲话中不打自招地说,“整整十年来环境迫使我几乎只能谈论和平。只是由于一贯强调德国对和平的意愿和和平企图,我才逐步使德国人民获得自由和掌握实现下一步所需的武器。不用说,多年的和平宣传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它非常容易使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制度是和坚决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意愿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是对我们国家制度所抱目的的错误理解”。其实,德国的态度是:“如果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那就诉诸武力”(31)。这是多么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希特勒高念和平经的秘密。原来,希特勒十年来谈论和平是假的,是迫于“环境”才不得不这样做。德国法西斯需要的是战争而不是和平,这才是希特勒的真正本意。 在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希特勒充分使用了这种“和平战略”。他每发动一次侵略战争,就念一次和平经,然后便命令其部队或第五纵队尽可能采取英法所能接受的方式占领被侵略国家或者对被侵略国家施加压力。在侵略奥地利的前一天,希特勒发布命令:“出兵要造成我们不是有意同我们奥地利兄弟打仗的印象。从我们的利益着想,一切兼并活动都不要使用武力,而是采取在居民欢迎下开进的和平方式。因此,要避免任何冲突”。(这里当然还得指出:希特勒绝不会放过任何机会镇压奥地利人民的。他说:“如果奥地利进行抵抗,那就用武力无情地把他们消灭掉”)(32)。同样,在占领捷克苏台德区,也是采取兼并奥地利的手法,不过德国这次所采取的手法更为阴险毒辣罢了。这种策略正如德国外交部一个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对于捷克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要逐步创造条件;在条件成熟前不要轻举妄动,“英法都不想为捷克斯洛伐克去找麻烦”。可以相信,如果捷克不受到“任何直接的外来干涉”,而是逐步自行解体的话,英法“两国会使捷克斯洛伐克听任命运的摆布”;然而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公民投票”和“割让领土”的方式逐步实现。“如果这个行动不是匆促完成,反正不会引起协约国迅速的反应”。“我们要避开巨大的危险,而使事情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33)。这样,希特勒一方面竭力按照进犯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计划》作好军事准备;另一方面使用“和平演变”的方式,唆使捷克的纳粹分子--苏台德区日耳曼党人制造事端,为入侵准备条件,捷克就是这样逐步成为希特勒的俘获物。 第三,希特勒施展了一整套“分而治之”的手法,孤立被侵略国家,达到逐个击破的目的。希特勒在准备发动战争的过程中,采取了“打完一个再打一个”的逐个击破手法。希特勒自己曾经供认: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和进犯波兰,“不可采用一次行动来达到”,要逐个逐个地把它们吃掉(34)。这样,希特勒在占领苏台德区后,为全部消灭捷克斯洛伐克开辟道路。到了消灭捷克斯洛伐克,夺取波兰便如囊中取物,易如反掌。 离间英法同奥地利和捷克的关系,是希特勒“分而治之”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希特勒知道奥地利和捷克等国是得到英法支持的;如果这些国家一旦失去了英法的支持,德国将可逐个侵占它们而不会受到阻拦。在兼并奥地利之前,希特勒明知英法不会干预,便对奥地利总理舒士宁格说:“英国?英国不会为奥地利动一动指头”,“法国?……现在对法国来说太迟了”。奥地利不投降,德国就出兵占领(35)。奥地利被孤立了,最后只得把希望寄托在意大利身上,但是意大利在最后一刻抛弃了舒士宁格,听任希特勒宰割奥地利。希特勒一见“分而治之”的手法生效,便对墨索里尼连声道谢。他说:“我已不再害怕万一我们发生冲突军事上会存在的可怕处境了”。“我的确是从心底里感谢他。我将永远不会,永远不会忘记这点”(36)。希特勒这些话,一方面反映了他害怕意大利从中进行干预,阻止他兼并奥地利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多么需要依靠分化的手法来孤立奥地利,以达到兼并的目的。 捷克斯洛伐克更是希特勒“分而治之”离间手法的牺牲品。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缔结同盟条约,而苏联又和捷克缔结互助条约,照理希特勒是不容易达到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的。然而,希特勒先是对英国施加压力,然后由英国迫使法国放弃法捷军事条约,接着他们又搞了一个慕尼黑阴谋,假英法之手将法国的盟国出卖给德国。这种离间手法达到登峰造极地步(37)。连在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年审判德国外交罪犯的美国起诉人T.泰勒将军也不得不承认: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是由纳粹外交人员“按照希特勒外交政策分而治之的根本原则”侵占的;“在每一次侵略之前,被告(指德国外交罪犯--引者)展开疯狂的活动,以便依靠外交手段,使被侵略国家在政治上陷于孤立”(38)。在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过程中,象冯·威兹萨克这些外交头目“实行外交压力破坏捷克斯洛伐克和其英法盟国的关系,使捷克象奥地利一样在德国威力高压下陷于孤立”(3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