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当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陷于孤立时,德国就按照早已制订好的《奥托计划》或者《绿色计划》出兵占领。无论怎样说,德国用军事实行占领是很困难的,因为德国难以抵挡法国从西部边界实行的反击。在占领苏台德区前夕,德军西线陆军的一个指挥官说,西线抵挡不了法国三个星期的进攻。同时捷克坚固的山地工事坚实可靠,难以攻克。但是德国法西斯在制订《绿色计划》时,都是把利用英法绥靖政策作为主要依据的。他们把主要兵力放在东线,西线只留少数部队作掩护。他们这样做早就料到英法不会出兵干预。这样德国终于不开一枪达到了占领的目的。为什么呢?希特勒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只有在我坚信法国一定正象我们重占莱因非军事区以及进占奥地利时那样不会进军,因而英国也不至于进行干预,我才决定进攻捷克斯洛伐克”(40)。这就把他们利用绥靖政策完成其战略部署的秘密和盘托出来了。 这样,德国在短短二十二个月中,从奥地利到波兰,不受阻挡地完成了其发动世界大战的战略部署,一个一个地把各个被侵略国家置于它的奴役之下。希特勒的侵略活动愈不受到制裁,胆子也愈来愈大,而战争步伐也愈来愈快。所以这些只能归结到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和希特勒善于利用这种纵容来增强自己的战略地位,难道这不是很明显的吗? 三、促使德国法西斯提前发动世界大战的各种因素 希特勒在侵占捷克之后,就抓住当时出现的对德国有利的政治军事形势,孤注一掷,贸然发动战争。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希特勒在德军最高统帅部会议上宣布:“英国是反德的动力”,“是我们的敌人”,与英法的战争是不可避免了。而且又是“生死攸关的问题”(41)。以前,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五日的会议上,他决定在一九四三--一九四五年发动战争。现在他不能再等待了。因为“所有这些有利的形势再过二、三年就要消失”。“现在比之二、三年后更为有利”。接着他便大打出手,要以冒险发动战争来战胜英法。他叫嚷道:“现在还来得及,西方不会干预。我们必须以不可动摇的决心冒险一击。政治领导人要象军事统帅一样实行冒险,摆在我们面前严肃的抉择是:不是出击,就是迟早必定会被消灭”(42)。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的冒险本性在这里完全暴露出来了。 当然,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希特勒的战争冒险性,而要同当时促使他急于发动战争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这样才能全面说明希特勒提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促使希特勒提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种因素是: 第一,德国的军事装备已经占据一定优势;如果再不发动战争,优势就要失去。 德国占领捷克之后,军事力量大大增长。德国吞并了捷克三十五师装备精良的陆军。同时在军事部署方面取得有利的条件。在占领捷克之前,德国需要用比三十五师更多的兵力对付捷克。占领捷克之后,德国不仅用不着在捷德边境上部署大量的部队,而且可以把这些部队直接用来对付波兰。还有,捷克斯洛伐克相当可观的军事生产能力和德国巨大的军事生产能力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了德国的军火生产。这时戈林下令把空军生产扩大五倍,海军舰只要尽早完成建造任务,陆军军备要愈加完善。到了一九三九年年中,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等人认为,德军军备已经取得暂时优势,不能坐失良机,决心发动战争。 第二,德国已经取得军事战略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发动世界大战。 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波兰处于德国两面夹攻之中,而且波兰的工业中心离开德国空军基地只有二十五分钟的路程。所以德国武装部队最高指挥部的头目约德尔说:占领捷克,德军“可以在多少有利的战略前提下考虑波兰问题”(43)。 与此同时,随着西班牙内战的结束,希特勒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由佛朗哥控制的法西斯政权,从两面包围法国,威胁西地中海的战略要地--直布罗陀,并切断法国和北非殖民地的联系。 再者,希特勒加快建立德意的军事同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德意签订《钢铁公约》,结成军事同盟。双方约定,一旦德国发动世界大战,意大利要参加战争。德国企图以结成德意军事同盟加强对英法的战略优势。 此外,德国还改善在巴尔干半岛的战略地位。一九三九年四月意大利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希特勒对此深表满意,指出:“阿尔巴尼亚最近的事件是对我们有利的另一个因素,使得巴尔干的力量趋于平衡。南斯拉夫的国内局势出现了强烈的震荡。罗马尼亚的力量没有增长。她容易受到侵略,而且经受不了打击。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威胁着她。……”(44)希特勒在巴尔干半岛建立起反对英法的战线。 这样,从大西洋起,经西班牙,横贯意法和德法边界,连接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通过阿尔巴尼亚,希特勒建立起对英法作战的一条进攻战线。德国有了这个战略优势,便决定向英法开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