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提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梁卓生 参加讨论

第三,德国和英法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德国向英法索还和瓜分殖民地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了从英法手中抢夺殖民地,德国必须及时发动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但是德国战前的殖民地绝大部分为英法所瓜分。对此,希特勒很为不满,要和英法争夺殖民地。可是德国和英法谈判殖民地问题的时候,英法总是推托不肯解决。希特勒曾经指出,英国说,“先问问法国吧。”法国又把问题推给英国。及至面对英法提出问题时,英法又把问题推到其它国家身上(45)。所以,德国不可能永久容忍英法这种做法。但是希特勒说,对英法提出殖民地问题要选择有利时机,这就是,“只有到了英国处境困难,而德国帝国强大和武装起来的时候才能开始归还我国殖民地问题的严肃讨论”(46)。
    到了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德国开始掌握军事优势便下决心和英法解决殖民地问题。德国对殖民地的要求很高,自然不会为英法所接受。英德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谈判直至战争爆发前几天还在秘密地进行。希特勒当时扬言,“如果英国政府认为这些要求对德国和英帝国都有利的话,和平就会保持;如果德国的建议为英国所拒绝,战争就会开始”(47)。英国终于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几天之后,德国就正式下达作战命令。
    第四,德国法西斯在六年半的疯狂扩军备战中,消耗了其全部资金。到了一九三九年德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希特勒就以发动世界大战来摆脱经济的困境。
    自从一九二九--一九三三年经济危机之后,德国便把经济转上战争轨道。到了战争爆发时,希特勒承认德国总共花费了九百多亿马克的巨资来准备战争(48)。这个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德国经济和德国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负担。这时,德国国家债务超过六百亿马克,人民负担的税款成倍地增加,从一九三三年的一百零五亿马克增至一九三九年的二百七十二亿马克。黄金储备极其短缺,德国经济再也不能支持下去了,德国将领Б。穆勒-基勒布兰德指出:“只有‘走向战争’,才是唯一的出路”(49)。希特勒也警告说,德国经济状况不好,唯一出路,就是发动战争(50)。为了逃脱经济危机,德国法西斯急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五,由于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不能建立起来,加上德国避免了两面作战,希特勒便抓住战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对德国法西斯来说,发动世界大战必须避免两面作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被两面作战问题弄得精疲力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参谋总部为此而绞尽脑汁,但是都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办法。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们急于避免两面作战,因而千方百计破坏一九三九年的英法苏谈判,使英法苏无法结成反对德国的国际统一战线。德国驻英大使狄克逊一语道破了德国这种惴惴不安的心情。他说:“英方包围政策(这里指英法苏谈判所要结成的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引者)对于德国的危险是全体德人所知道的;德国人民坚决一致准备消除这一危险”(51)。
    张伯伦和达拉第政府在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谈判的过程中缺乏诚意,而且制造许多障碍。张伯伦和达拉第的这些做法自然被德国利用起来。狄克逊供认:德国“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按如下两方面来影响英国领导人物:首先是警告他们要反对那种包围阵线政策,其次就是提出实行合作协调的建议”(52)。英国绥靖主义分子本来就想通过英法苏谈判对德国施加压力,以便和德国达成勾结的,现在,德国主动提出和英国“实行合作协调的建议”,自然得到英国张伯伦政府的欢迎。关于这一点,狄克逊曾这样说过:“因此之故,……英国政府方面便把……它那种协调趋向变成了积极行动,实行放弃建立包围阵线的排斥政策而力求与德国进行谈判的办法来同德国达到协定”(53)。这样从一九三九年五月到八月底,英德之间的谈判一直没有间断。但是,英德谈判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成协议,而英法苏谈判也因英法的拖延而踏步不前。在这种情况下,急于发动战争的希特勒便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避免了两面作战。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法西斯派出一百五十万军队进攻波兰,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较希特勒原订日期提前四至六年爆发了。
    注释:
    ①《帝国办公厅会议记录》(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五日)。载于P·A·鲁登科主编:《纽伦堡德国主要战犯审判案》(文件汇编·三卷集)第一卷,莫斯科,一九六五年版,第一二九页。
    ②同上书,第一二三、一二八页。
    ③④⑤同上书,第一二九--一三一、一二八、一二九页。
    ⑥这里应该指出,德国法西斯的将领和希特勒一样,都对世界人民欠下累累血债,虽然他们在某些具体军事问题上和希特勒有过一些争论,但这仅是枝节问题,绝不能以此来推卸他们的战争罪责。
    ⑦Ъ·穆勒·基勒尔布兰德:《德国陆军(一九三三--一九四五)》(俄译本),第一卷,莫斯科,一九五六年版,第一六○页。
    ⑧华尔特·戈尔尼兹:《德国参谋总部》(英译本),伦敦,一九五三年版,第二九九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