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收其精兵”(2)
说起来,如何解决地方藩镇拥有重兵的问题,本来也是中唐以来历代中央王朝最为关心的问题。“五代为国,兴亡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之以亡。”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但中晚唐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军力有限,没有迫使藩镇就范的实力,所以要解决藩镇拥有重兵的问题,条件尚不成熟。自五代朱温代唐建梁以来,中央开始拥有强大的禁军,军事上由原来的“内(中央)轻外(地方)重”转向“内重外轻”,解决地方藩镇拥兵跋扈的条件已经具备。顺应着这种变化,一些旨在解决藩镇武力的措施也开始推行。这些措施主要有二点。一是派遣禁军进驻地方;二是调动部分藩镇的兵力出戍外镇。这些措施虽然收到了部分效果,但总的说来,还是在如何“控制”地方兵力上作文章,而不是从根本上虑之以谋的。所以五代时期,一方面中央禁军的力量的确不断加强,并远远超过了藩镇;但另一方面,强藩大镇因“兵强马壮”而恣意跋扈甚至反叛中央政府的情形却又时有发生。这种情形直到周世宗时也没有多大变化,以至于周世宗感叹说:“骁勇之士,尽为藩镇所蓄。”为此,他采取了一个相应的措施,“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这一由民间招募壮士的措施,固然可以加强中央禁军的力量,但却无法改变骁勇之士已为藩镇所蓄的局面(起码暂时无法改变)。事实上,周世宗的注意力一直是单纯地放在整顿和加强中央禁军上,而对于“收夺”藩镇精兵的问题未曾拿出得力的措施。宋太祖即位之初,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就是以其所掌握的强大的地方军队而起兵反抗的。 与周世宗和五代其他统治者的方案不同,宋太祖采取了选调藩镇军中“骁勇之士”的方案。这一方案,可以达到加强中央禁军和根除藩镇拥兵构乱的双重目的。可以说,这是唐宋之际最具实际意义的一个方案①。 为落实上述方案,宋太祖还采取了两步到位的实施技巧。 建隆二年(961年)二月,也就是颁布上述收编方案的前二年,宋太祖先颁布了一道颇令朝臣们费解的诏令: “令殿前、侍卫司及诸州长吏阅所部兵,骁勇者升籍,老弱怯懦者去之。”(《长编》卷2《建隆二年五月甲戌条》) 这道诏令只是要求中央禁军(殿前、侍卫二司)和各地藩镇辖属的军队淘汰老弱残疾,并在淘汰之时重新调整士兵的等级,将“骁勇者升籍”。为什么要发布这样一道诏令呢?朝臣们对此都有些莫名其妙。尤其是对地方部队中的“升籍”一事,更是不理解。因为事情很清楚,对地方强藩和州郡长官来说,其所升籍的士兵越多,就越有理由占留和“奏讨”大量财赋为兵费。因为自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军队“士兵、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通鉴》卷218,至德元年七月)。两税法颁行以后,确立了留使、留州、上供这一财赋三分制,留使、留州者主要是为了赡养地方军队。留使、留州的多少,原则上各有“定额”,但“当道或增戎旅,又许量事取资。”(《陆宣公奏议》卷12《论两税之弊需有厘革》)这就意味着各地拥有的军队越多,或上等兵越多,其可以留用的财赋就越多。所以,建隆二年二月诏令“诸州长吏阅所部兵,骁勇者升籍”,必然会使地方截留和奏讨到更多的兵饷。这岂不是养虎遗患? 其实,这正是宋太祖的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段。目的是促使地方将所部各军中的骁勇力壮者悉数上报。可以看出,宋太祖是将选调、收编地方精兵的工作分两步进行的。如果没有第一步的“诸州长吏阅所部兵,骁勇者升籍”,那么二年之后的“令天下长吏择本道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的工作又如何能顺利完成呢?以往论者有关“收其精兵”的研究,一般只是述及宋太祖令各地藩镇将精壮兵士选送中央,老弱残疾则留归地方,从而使“藩镇的兵权逐步被削夺净尽。”但稍作推敲就会发现,这其中正存在着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中央是如何了解各地藩镇的兵力情况的?是如何掌握地方精兵的数量的?各地藩镇为何会将手中精兵悉数上报?现在看来,其奥妙正在于上述的两步到位。时人程颢在论及宋太祖收夺节度使之权时,曾盛赞“太祖极有术”,“皆英雄御臣之术”。(《二程集》第301页)王安石在论及宋太祖驭将整兵时,亦称赞“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变置设施,必当其务”(《临川先生文集》卷41),洵非虚语。 二、进退维谷中的变通之法 收编地方精兵入京,对北宋中央政府来说,也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其中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中央政府的财力问题。《文献通考》卷152《兵考四》曰: “周显德后,克淮甸有东南之漕,京师仓廪稍实,得以聚精兵为强干之术。” 周世宗并没有大规模地将地方精兵选编到禁军中。但“京师仓廪”的充实与否却不能不是聚精兵于京师的一个先决条件。宋初,一方面有后周的“仓廪稍实”作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对地方财权的收夺(“制其钱谷”),中央的财力较前已大有增强。这为收编地方精兵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如乾德三年太祖一次选编了一万余名地方士兵入京,入京后即向士兵发放了一大笔缗钱,“厚其赏赐”(《涑水纪闻》卷1),使其安家,娶妻(《宋史》卷187《兵一》)。但当时聚集在京城的禁兵已有“三、四十万”之众,若再大规模收编地方精兵入京,整个部队的军资粮饷供应的确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大问题。 看来,历史并不特别垂青于宋太祖。与五代诸帝相比,他的确有幸运的一面,这就是手中拥有“累朝相积”的“数十万”禁兵,这是他威慑地方,并敢于断然提出收夺地方精兵的资本之所在。但另一方面,这“累朝相积”的数十万禁军不仅“老少相杂,强懦不分”,而且,本身也成为收夺地方精兵的一大障碍。人满为患,以当时朝廷财力而言,供养这数十万禁军已是极为紧张了,又哪有余力再来收编地方精兵呢? 显然,不解决这一问题,对地方精兵的收夺至多只能收一时一事之功,而难有持久之效。五代诸君,包括周世宗这样有作为的君主所以没有从“收其精兵”的角度考虑问题,大概这也是一个原因。 宋太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的方法很简单,但其思路却颇为独特。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