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6月3日沙俄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巴诺夫诱逼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于莫斯科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著名的“中俄密约”(以下简称“密约”)。“密约”是沙俄侵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沙俄的侵华活动进入了新阶段。因此,弄清楚“密约”产生的条件和经过,对于研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沙俄对华政策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十九世纪末,在沙俄侵华史上出现了一个煊赫一时的人物--谢·尤·维特。他在出任财政大臣期间(1892-1903)以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为手段,通过干涉还辽、对华四厘借款、建立华俄道胜银行等几个步骤,终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攫取了在我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的特权,从而将所谓“和平征服”的帝国主义政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维特何许人也?为什么他能在侵华活动中如此得手呢?要说明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了解维特其人及其所处的时代。 维特(1849-1915)出生于第比列斯城小贵族家庭,是在绝对忠君的气氛中养育大的,政治上是狂热的保皇党人。但是,维特在经济上又深受近代工业资本的影响。他在敖得萨大学理科系毕业后很快转入铁路机关工作,不久便从一个铁路小职员晋升为私人资本经营的与沙皇政府有密切联系的西南铁路局经理,有机会与大工业资本家密切接触并结识了如左博宁、老波利亚科夫、杰尔维茨等一些铁路大王。这期间,由于他的苦心经营,西南铁路局获得巨大利润,大大增加了他经营铁路的兴趣和后来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决心。从这一点说,维特又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人。 十九世纪末,俄国虽然成了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的一环,但是,由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严重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致使俄国在产品数量、质量及技术装备上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沙俄在巴尔干半岛和西亚等地的扩张接连受挫后,从争霸世界的总目标出发,便再次把矛头转向远东。九十年代初,沙俄战略重点的东移因其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开工而最后完成了。由于俄国资本主义在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其发展的各种条件与专制政体是互相矛盾的,于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沙皇政权极力想法适应新的形势,以便在国内巩固专制统治,在国际上实现称霸的野心。维特则因具备有利条件成了侵华活动的重要人物。总之,维特是介乎于俄国世袭贵族和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代表。他融会了二者的要求,巧妙地把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结合起来,尽量使地主和专制制度的利益不受损失而把俄国纳入帝国主义轨道,所以才得到二者的拥护。这也就是维特能较长时间在沙皇政府中把持要职并得以推行新远东政策的原因所在。 维特对远东的兴趣是随着职务的升迁不断提高的。1892年春他被破格提升为交通大臣,同年秋又改任为权力极大的财政大臣,从此便按照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的旨意全力修建横贯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历史。 早在1858年,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尼·穆拉维约夫就曾提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可是,当时俄罗斯帝国总共只有一千公里铁路线,修筑横贯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谈何容易。八十年代后,随着战略重点转向远东,这一问题又重新被提出来了。1891年5月31日尼古拉皇太子于海参崴参加了工程的开工典礼。 如上所述,维特从登上历史午台就从事铁路事业。他认为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可以推动俄国重工业的发展,首先是钢铁工业。这样既可摆脱长期以来的经济困境,又可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大批农民离开土地,有利于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他说:“修筑铁路与扩建工业使四、五百万人口离开了农业,因此全国的耕地面积增加了二千万至二千五百万俄亩”。①他设想:西伯利亚铁路一旦建成通车,将使欧亚两洲的行程由三十五天缩至十八天至二十天。通过这条铁路,俄国将把大量棉布、毛皮、毛织品及工业品倾销到中国去,再从这里转运到朝鲜;中国的茶叶、生丝,又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入俄国。有相当部分再由俄国转卖到西欧,充当巨大的贸易居间人。几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远东地区有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掌握了这部分经济收益,白花花的银子就会潮水般地流入俄国,这对于财政大臣说来,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诱人的经济前景,就是维特极力经营西伯利亚铁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不能抛开维特政治上、战略上的需要。他宣称,这条铁路“将保障俄国舰队得到一切必需品,并将在我们东方港口中为它提供一个坚固的据点”。②它还将“使俄国能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及集中于满洲、黄海之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相当数目的俄国军队在上述据点的出现,一种可能性是大大增强俄国不仅在中国,并且在远东的威信和影响,并将促进附属于中国的部族和俄国接近”。③这样,西伯利亚大铁路就完全成了俄国在远东角逐及瓜分中国时的最有力工具。 当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西线修到贝加尔湖时,新的问题产生了。按原计划绕过黑龙江北岸和海参崴相接,中间要经过许多山岭、河川、沼泽,道路崎岖难行,须开凿许多隧道,修筑跨越河流的桥梁,通过寒冷的几乎是无人烟的地方,建筑材料及劳动力来源都十分困难。不仅工程造价高,还要大大延误时间,而日趋紧张的远东形势又特别不允许。跃跃欲试的封建军国主义的日本,要抢在沙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之前立足朝鲜,渗入中国东北。故一面急剧扩军备战,一面加紧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活动。1894年8月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