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英国农民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追随新贵族资产阶级的原因(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 祁伟建 参加讨论

希望通过革命获得土地所有权
    由于圈地运动仍在继续深入和发展,农民阶级在继续分化。因此,不能不把革命前圈地运动的状况,及其对农民各阶层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我们的考虑范围。
    封建社会后期英国农民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自耕农,他们通常领有部分世袭份地,份地在法律上为地主的财产。他们是农民中的中农,是英国农民中最基本的部分,占农村人口的大多数。在法律的意义上,自耕农又分为自由租地农和公薄持有农。前者享有人身自由和处理自己份地的权利,负担的贡赋较轻。后者对封建地主还保留着依附关系,处于半农奴状态,并担负着较重的封建贡赋和封建义务。其二是茅舍农,他们只有自己的茅舍和附近的小块园地,经济地位相当低下,是农村中的贫农。在革命前,由于商品经济的扩大和土地大规模的流动,加速了农民阶级内部的分化:一部分人上升为经营农牧场的富裕大农,大部分人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再有一部分人由于失去土地沦为雇佣劳动者。
    在革命前,圈地运动仅局限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就是在这些地区也不是普遍的。圈占的土地大部分是村社的公共土地。虽然农民的份地也开始遭到圈占,但为数还不多,而且被圈占的份地基本上是地主在租赁期满后收回的土地。⑦从手续上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要圈占农民在租期间的份地,必须首先得到农民的同意,订立私人契约,方能进行圈地。⑧只要认真地研究一下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前期的几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圈地起义,就能够对圈地运动的程度和规模有个比较准确的估计:这些起义,都是爆发在东南部和中部一些具有广阔的山林,草场和泽沼地带的乡间。斗争是具有地方性的。在这些起义的纲领中,主要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归还公共土地,二是变份地为农民所有。虽然还没有找到革命前夕被圈占的公共土地和份地的具体数据,但在这些纲领中,我们还没有看到比较明确的关于反对圈占农民份地的表示。这说明:革命前农民由于被圈走份地而变成雇佣劳动者的情况还是不普遍的,至少这种情况还不足以引起农民阶级强烈的反抗情绪和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农民的份地,原因是很多的,其中较重要的有两个因素:政府的反圈地立法⑨和农民的反圈地斗争。⑩
    农民斗争纲领中的两个主要要求,一般地反映了整个农民阶级的愿望。但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圈地运动对其造成的不同影响,决定了各阶层不同的政治态度和斗争方式。据此,大体上可以把农民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农民的下层。除茅舍农外,还不得不把公薄持有农的下层划入这一范畴,因为他们的经济每况愈下,并接近茅舍农。公共土地是下层农民生活来源重要和必要的途径。少许的份地不足养活一家大小,在公共土地上的所得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补充。离开了公共土地,他们的生活便无法维持。此时的圈地运动已给他们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加上物价上涨,租税加码,把下层农民推进了灾难的深渊。一些人已经失去在原有土地上生存的能力,被迫离开土地,漂泊他乡,或为雇佣劳动者,或为行乞的流浪汉。更多的人正面临这种可怕的威胁。这种处境下的农民,无法去关心革命胜利的将来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迫在眉睫的,是如何制止圈地运动的进展,保住公共土地上的权益,以避免即将破产的危险。况且,新政权对他们的利益漠不关心,甚至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使他们对资产阶级革命也采取了冷漠的态度,而对于反圈地的斗争充满了激情。他们往往站在国会与国王两者中间,在受到双方战争蹂躏的地方,他们就既反对国王的军队,又反对国会的军队。在内战期间出现的棒民运动,便是这一例证。(11)另一部分是仍然持有相当土地,并能依靠这些土地维持正常生活的农民中、上层,包括大农和自耕农的多数。虽然公共土地被圈占使他们也失去了部分权益,但还没有给他们造成致命的威胁。尽管他们的经济地位相当动荡,日趋下降,但其基本的生活条件还是稳固的。况且一部分大农和自耕农上层的经济水平几乎已经与新贵族接近,他们或租地经营资本主义农牧场,或直接加入了圈地运动的行列。因此,这部分农民最迫切需求的,不是公共土地的权利,而是巩固本身原有的经济地位,进一步争取更多的权益。只要革命能够铲除封建的土地制度,他们就可能免除一切封建的负担,成为自己份地的真正主人。持有份地越多者得益就越大。对于大农和自耕农上层,还有可能在革命胜利后,从失败者那里获得土地,挤身到地主的行列。革命的美好前景,对他们产生巨大的诱惑力。由于这样,大农和自耕农便成为农民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最积极的部分,正是他们构成了国会军的主力。在保存了许多自耕农的东部地区,为国会军提供了大量的士兵来源。虽然农民阶级内部,在革命时期存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斗争方式,而在最主要的问题上却是异曲同工的:在主观上同是反对封建制度,在客观上也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
    有共同的宗教信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年代与中世纪近在咫尺,宗教的力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思想。英国群众的情感,还充满了宗教的色彩,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倾向,往往要以宗教的立场和情感来表达。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阶级冲突的形式上,笼罩着一层宗教的圣光,宗教情绪和宗教矛盾在革命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探讨英国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立场和态度时,万万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
    革命前的英国存在两大对立的教派。一是英吉利教,它是经过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从天主教转化而来的。除了教会的首脑易主外,天主教的一些特征,包括贵族在教会中的统治地位、主教职位的设置和权力,繁杂的仪式和奢侈放荡的作风等还基本保留下来。改革后的教会依附于王权,成为英国专制主义强有力的思想支柱。另一是清教,它是由十六世纪传入英国的加尔文教转化而成,与英吉利教在教会结构,教义原理,宗教仪式及教会的作用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实质,在于主张专制主义还是主张民主自由。清教教义是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间接反映,它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12)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农民反封建的意识和要求,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很容易就为众多的自耕农所接受了。清教徒把自己当作上帝的选民,他们都具有狂热的宗教情感和坚定的宗教信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