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威的举措(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顾吉辰 参加讨论

赵匡胤采取坚决态度,用所谓“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夺取了昔日武夫悍将们的军权。他的军权集于一身的愿望终于得到实现。
    其次,大力调整军事机构。为保证不致有新的实力派产生,太祖撤销殿前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最高级将领,而以较低级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变成为禁军的最高将领,合称“三衙”。⑩“两司三衙合十二员,分天下兵而领之。”(11)即将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分而为三!三衙握兵,枢密院调兵,临时遣将统兵,三者均向皇帝负责。保证军权从属于皇帝,任何一方不能拥兵自重,再演唐末藩镇割据或五代兵变上台的闹剧,有效地保证了宋朝政权的稳定。对此,北宋名臣李纲曾赞曰:“在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祖宗之明智”。(12)对军权集中于赵匡胤一人身上,颇为赞赏,不是没有道理的。太祖还以文臣充当地方军职,实行以文制武,以防军人萌生野心。
    再次,整顿军纪。五代时兵骄将悍,士兵不肯服从长官,甚至拥立将帅,劫掠横行。太祖为了加强中央军事权力,要使军队成为中央政府的支柱,一方面他缓和军民之间的矛盾,争取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整顿军纪,严格执行军事纪律,博取百姓同情和支持。这些严格军纪的措施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加强了太祖在军界的无上尊严。太祖为何如是而为呢?他是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启发的。《长编》卷一二《太祖开宝四年十一月壬戌》条云:
    时内臣有左飞龙使李承进者,逮事后唐,上问曰:“庄宗以英武定中原,享国不久,何也?”承进曰:“庄宗好田猎,务姑息将士,每出次近郊,禁兵卫卒必控马首告曰:‘儿郎辈寒冷,望与救接。’庄宗即随其所欲给之。如此非一,失于禁职,因而兆乱。盖威令不行,赏赍无节也。”上抚髀叹曰:“二十年夹河战争,取得天下,不能用军法约束此辈,纵其无厌之求,以兹临御,诚为儿戏。朕今抚养士卒,固不吝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
    太祖经过大力整顿,军纪严明,步入正常轨道。从过去的“兵骄逐帅,帅骄叛上”,变成为“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恣睢,无所厝于其间”。(13)太祖依靠皇帝的至尊权威完成了军队的改组,有足够力量防止军阀割据者的反叛;同时,他又直接掌握军权,也加强了他的中央权威。
    其四,强化军队管理体制。太祖设阶级法,明确军队内部的等级尊卑关系。据宋人章如愚说:“峻其等级相犯之刑,谓之等级,以绝其犯上之心。”(14)令以威驾,峻其等为一阶一级之法,动如行师,俾名服其长”。(15)使各级军校,各司其职,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将帅绝对服从皇帝,军队绝对服从中央。因此,宋孝宗说,太祖设为阶级法,“二百年军中不变乱,盖出于此”。(16)一点也不夸大。太祖还设更戍法,以“强干弱枝”、“内外相维”为军事部署的指导方针,因此大量禁军驻守外地。政府规定,除殿前的捧日、天武两军外,其余诸军“皆番戍诸路,有事即以征讨”。(17)禁军的驻地经常更换,轮流戍守边陲。这种所谓的更戍法,是太祖防止军队勾结地方实力派实行颠覆活动一项有力措施。太祖总结了晚唐五代的经验,建立起一套新的兵制,从而保证了宋朝中央政权机制的正常运转。对于太祖上述举措,司马光在他的《涑水记闻》卷一中曾加称赞:“太祖既纳韩王之谋,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厚其粮赐,居常躬自按阅训练,皆一以当百。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致治于未乱故也”。包拯也说:“京师者,天下之本也,强本者畿兵耳。本固且强,由中制外,则天下何患焉”(18)司马光、包拯两位宋代名臣的话,并非过饰之词。
    3.皇帝亲自主持科举考试,培养“天子门生”,确保中央权威机制的运转,扩大其统治基础。太祖在围绕培养“天子门生”问题上,具体实施以下几个办法。
    其一,打破世家大族把持科举的局面,摧毁世族地主的残余力量,使中央权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太祖于开宝八年二月下诏曰:“向者登科各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基无谓也。令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19)又说:“贵家之弟,惟知饮酒弹琵琶耳。安知民间疾苦?”因此下令:“凡以资荫出身者,皆先使之监当场务,未得亲民”。(20)太祖不准资荫出身者直接做州县官,这是对于门阀势力的一种压抑,也可看出他重视用人的努力。
    其二,确立殿试制度,《长编》卷一四《太祖开宝六年三月辛酉》条详载了太祖关于殿试制度确立的原因和情景的全过程。今抄录于下。
    新及第进士雍邱宋准等十人、诸科二十八人诣讲武殿谢。上以进士武济川、《三传》刘浚材质量陋,应对失次,黜去之。济川,翰林学士李昉乡人也。昉时权知贡举,上颇不悦,会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诉昉用情,取舍非当。上以问翰林学士卢多逊,多逊曰:‘颇亦闻之’。上乃令贡院籍终场下第者姓名,得三百六十人。癸酉,皆召见,择其一百九十五人,并准以下及士廉等,各赐纸札,别试诗赋,命殿中侍御史李莹、左司员外郎侯陟等为考官。乙亥,上御讲武殿亲阅之,得进士二十六人,士廉预焉,《五经》四人,《开元礼》七人,《三礼》三十八人,《三传》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学究十八人,明法五人,皆赐及第。又赐准钱二十万,以张宴会。责昉为太常少卿,考官右赞善大夫杨可法等皆坐责。自兹殿试遂为常式。
    可见,考试制度严密,就是要使它在“孤寒人”面前,尽量保持“公平”,人人公平参与竞争,“由是家不重谱牒,身不重乡贯”。只要符合宋太祖统治集团的要求,人人都有机会做官,统治基础愈扩大,赵宋政权就愈巩固,中央政府权威就可以加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