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的接触、交流上,中国古代犹太人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和犹太文化,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国犹太人对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认为二者有许多的共同点。明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记》碑指出:“愚惟三教,各有殿宇,尊崇其主。在儒则有大成殿,尊崇孔子。在释则有圣容殿,尊崇尼牟。在道则有玉皇殿,尊崇三清。在清真,则有一赐乐业殿,尊崇皇天。其儒教与本教,虽大同小异,然其立心制行,亦不过敬天道,尊祖宗,重君臣,孝父母,和妻子,序尊卑,交朋友,而不外于五伦矣。”明正德七年《尊崇道经寺记》碑中也指出:“然教是经文字,虽与儒书字异,而揆厥其理,亦有常行之道,以其同也。是故道行于父子,父慈子孝。道行于君臣,君仁臣敬。道行于兄弟,兄友弟恭。道行于夫妇,夫和妇顺。道行于朋友,友益有信。道莫大于仁义,行之自有恻隐羞恶之心。道莫大于礼智,行之自有恭敬是非之心。道行于斋戒,必严必敬。道行于祭祖,必孝必诚。道行于礼拜,祝赞上天,生育万物。动容周旋之际,一本乎诚敬也。至于鳏寡孤独、疲癃残疾者,莫不赒恤赈给,俾不至于失所。贫而娶妻不得娶与葬埋不能葬者,莫不极力相助,凡婚资丧具,无不举焉。及至居丧,禁忌荤酒。殡殓不尚繁文,循由礼制,一不信于邪术。下至权度斗斛,轻重长短,一无所敢欺于人。”这就是说,中国犹太人认为,他们所信奉的一赐乐业教(犹太教)的“道经”,虽然与儒家的经典是用不同的文字书写的,但二者所阐明的都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道,所体现的都是“日用常行、古今人所共由之理”(31),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则是相同的。当然,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存在着许多共同之点,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犹太人所受儒家思想熏陶之深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上述这种思想、认识,在清代中国犹太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清初“尊教弟子”赵映斗为一赐乐业教清真寺所写的一副对联说:“识得天地君亲师,不远道德正路;修在仁义礼智信,便是圣贤源头。”另一“尊教弟子”艾复生所写的对联说:“教学合尼山,人物本乎天祖,冬至而修,恪守先王闭关之典;字画宗疱羲,义理包乎法象,七日而斋,得其复见天地之心。”其又一对联说:“道源于天,五十三卷,备生天生地生人之理;教宗于圣,二十七字,得传心传道传学之微。”所有以上这些词句,都充分显现出了儒家思想对中国犹太人的深刻影响和犹太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清代中国犹太人甚至直称他们的“道经”是“本天人之道,合孔孟之理”(32)。这就更进而以儒家的思想伦理去作为衡量其“道经”的是非标准了。 在中、犹节日文化方面,也有相互渗透融合的表现。如开封有的犹太人家在新春贴门联时,总要在门联的横额上用鸡血(或用硃砂代替)划一道。这应是犹太人的逾越节礼俗和中国春节风俗的一种融合。大家知道,根据《旧约·出埃及记》的记载,犹太人所信奉的上帝“雅赫维”(耶和华)曾晓谕说:以色列全会众在逾越节宰杀羊羔时,“各家要取点血,涂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因为那夜我要巡行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击杀了,又要败坏埃及一切的神。我是耶和华。这血要在你们所住的房屋上作记号,我一见这血,就越过你们去,我击杀埃及地头生的时候,灾殃必不临到你们身上灭你们。”(33)这就是说,只要按照上帝的吩咐,将羊血涂在住房的门框和门楣上,就可以得到上帝的保护,灾难就不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而且上帝“雅赫维”(耶和华)所规定的逾越节的时间,是在“为一年之首”的“正月”(公历三至四月间)中旬。这样,开封有的犹太人家在欢度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时,为了祈福禳灾,同样能得到上帝的呵护,很自然地就会将过逾越节时在门框、门楣上涂血避灾的观念和作法,运用到过春节上去,从而最终演变成为在春联的横额上涂血(划上一道血)以祈福避灾的习俗。而这种习俗的产生,应该说是中、犹节日文化相融合的一种结果。 四 中国犹太人在医学的研究和应用上,也有相当的成就。 如前面提到的被明成祖“钦赐赵姓”的俺三,原来就是一位“医士”(34)。明末开封犹太人艾应奎,字文所,“好文,更称良医。精脉理,疗病多中。”(35)还在开封“土街角”以东的“街南”,开设了一处“艾文所药局”(36),专门炮制、经绡各种道地药材。他的儿子艾显生和艾复生,也都是著名的医生。 除上述艾氏家族外,清代还有一些开封犹太人也长于医道。如清末时的李起唐,就精通医术,他曾收集、注释民间验方二百三十四条,能治疗一百多种常见和疑难病症。同时期的开封犹太人石维峋家族,也热爱医道,他们曾辑注中医民间验方一百二十二则,能治疗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骨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多方面的疾病(3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