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魏之际政治与禁卫武官制度的变革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张金龙 参加讨论

与政治剧变相适应,汉魏之际政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禁卫武官制度的变革最突出的表现是,将军系禁卫武官的出现并且取得主导地位。这一变革成为此后三百余年间禁卫武官制度演变的基础。汉魏之际的民众暴动与军阀混战,促使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包括武官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亦遭彻底破坏。在割据兼并战争中,各实力派军阀如袁绍、曹操、刘备及孙策-孙权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幕府和幕僚机构,以进行军事政治决策。汉代的州刺史改为州牧,州府权力膨胀;汉代临时派出的“将军”也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各路军阀的头衔,将军制度确立起来。将军幕府相继建立,并成为指挥军事政治行动的决策机构。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名目的“将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些是汉朝早已有之的将军名号,有些则是新出现的因事而设的将军名号。各大幕府中,府主担任将军自无疑议,其幕僚及下属官吏也逐渐兼任将军之职。这一变化是汉魏之际政治制度特别是武官制度变化的重要特点。汉魏之际政治制度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即是曹操的霸府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曹魏王朝的政治制度。
    清朝嘉庆末年,著名地理学家洪亮吉之子洪饴孙编成《三国职官表》,分门别类,钩稽索隐,举凡史书碑志所见三国职官均予搜罗,体例谨严,完备详赅,三国一代官制大貌尽备。[1]洪饴孙虽然不可能用现代史学方法来分析研究三国官制,但他的工作却对后代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0世纪40年代末,何兹全先生发表了《魏晋的中军》与《魏晋南朝的兵制》两篇论文[2],开创了中国学者研究魏晋南北朝兵制史的先河。《魏晋的中军》一文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魏晋时期的“宿卫武官”,认为:“曹魏王国是由曹操集团发展起来的,故曹魏军制除承受两汉传统军制的影响外,尚承受曹操集团在建安时代的发展的结果。”该文考察了自曹操时代至西晋时代的中军制度,提出了许多新见。下文将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局势,主要从官制角度探讨曹魏禁卫武官制度的形成背景和渊源问题。
    一、黄巾起义后东汉禁卫武官制度的变化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正月,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地方兵力较弱,州郡兵本是为维持地方社会治安而设,王朝兵力的重心在京师及边地,战时临时派遣将军出征。(注:参见:孙毓棠《东汉兵制的演变》,《孙毓棠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95年;[日]滨口重国《两汉の中央诸军に就いて》、《光武帝の军备整顿に就いて》,《秦汉隋唐史の研究》(上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社会安定时,这种制度无疑有助于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发生小规模暴动时,仅有地方州郡兵即可平叛,达到维持社会安定之目的。但当发生波及全国广大地区的大规模暴动时,这种制度便难以迅速奏效。汉廷为了迅速平叛,制订了临时紧急措施。《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中平元年春二月,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著黄巾,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以应之。三月戊申,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都亭。置八关都尉官。壬子,大赦天下党人,还诸徙者,唯张角不赦。……遣北中郎将卢植讨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讨颍川黄巾。
    同书卷七十一《皇甫嵩传》:
    ……京师震动。诏敕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儁,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儁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按何进所将兵为“左右羽林、五营营士”[3](卷五十八,灵帝中平元年),自是以禁卫军镇守京师之重要举措。在这些措施中,自以军事处置为要,设置八关都尉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加强京师保卫。黄巾大军主要有两支,即河北黄巾和颍川黄巾,距京师洛阳都较近。更为重要的是,京城有大量黄巾同道,这引起了汉廷的高度重视。在朝廷中有黄巾党人,如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张角内应;事发后,“诏三公、司隶按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3](卷五十八,灵帝光和六年末、中平元年正月条)《后汉书》卷七十《宦者·张让传》:“而让等实多与张角交通。后中常侍封谞、徐奉事独发觉坐诛,帝因怒曰:‘……汝曹反与张角通,为可斩未?’”“宫省直卫”除了宦官外,恐怕还包括禁卫武官及禁卫军的一些成员在内,当时政局危机之严重于此可见一斑。因此,保卫京师迫在眉捷。洛阳四战之地,水陆交通便捷,如不妥善处置,很容易被攻克,镇卫京师显得至关重要。八关都尉均设于洛阳外围地区,其保卫京师的政治意图十分明显。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灵帝中平元年三月条胡三省注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图42-43东汉《司隶校尉部》可知:函谷关在洛阳正西,太谷(大谷)关在洛阳正南,伊阙关在洛阳西南,轘辕关在洛阳东嵩高山之西,旋门关在洛阳东北大伾山一带,孟津关在洛阳东北黄河南岸,小平津关在洛阳北黄河南岸。其意图是:扼守函谷关以防关西氐羌威胁,扼守太谷、伊阙、轘辕及旋门诸关以防颍川黄巾北上西入,扼守孟津、小平津及旋门诸关以防河北黄巾南下。洛阳地区的治安则由河南尹出身的大将军外戚何进负责。在保证京师安全的基础上,调出京师禁卫军为主力的军队讨伐黄巾。颍川黄巾由新任命的左中郎将皇甫嵩与右中郎将朱儁共同征讨,而河北黄巾则任命北中郎将卢植出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