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研究和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几个问题(4)
对三线建设持批评态度的主要依据是认为毛主席、党中央对那时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准备早打、大打,以至打核战争,但事实上没有打起来。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 第一,如毛主席所说,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他什么时候要打仗。再进一步说,在那时四面合围的情势下,你有把握说他一定不会来打我们吗?我们总不能把国家的安全押在他不打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真的“狼来了”,怎么办? 第二,1965年我们开始进行三线建设后的国际形势、周边形势还是进一步加剧的,而不是缓和了,不能说估计没有道理。 第三,我们的准备对遏制战争、保卫国家安全是起了作用的。我们拥有了氢弹,拥有了发射、运载的工具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战争打不起来的一个因素不正是我们有了准备吗? 第四点可以联系得失来讲。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薄一波的书中列举了主要的重大成果。1967年:第一颗氢弹。1968年:胜利油田,东风号远洋轮,南京长江大桥。1969年:6月,冶金、煤炭、 电力、化工、建材等五个部门63个项目建成投产。8月, 宝成铁路电气化工程建成投入运营。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7月1 日成昆铁路全线通车,10日攀钢1号高炉出铁。12 月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马。有了这些基础,随着外交工作的胜利,对外经贸的开展,才能酝酿决定“四三方案”引进一米七轧机(武钢)、13套大化肥和大化纤等先进的成套技术装备。总的看来,三线建设的成就,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初步建立起了具有现代工业交通体系的战略后方。 从各种工业门类来讲。在基础工业方面,建成了一大批机械、能源、原材料重点企业和基地;在交通运输方面,建成了一批铁路(10条干线,新增8046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增55%)和公路(新增2278公里,占全国同期55%);在国防科技方面,建立了雄厚的生产基础,一大批尖端科技研究试验基地(常规武器近一半,电子工业,核工业,航空工业到1975年占全国生产能力的2/3,航天96个项目,还有船舶工业科研基地,到1975年三线军工生产能力超过一二线)。三线建设还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科技的进步。现在军工转民用,作用十分显著。西南三线的四川是个突出的例子。经过十年建设,已经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钢铁、电子、电站成套设备、重型机械、汽车、化肥生产基地。它的许多高、精、尖产品享誉海内外。高强度的、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投资,有一种长期效应。其效益经过一段时间更能显示出来。 问题的焦点在于,投入和“产出”比,划算不划算? 从经济学角度看,上面说的这些情况说明,虽然有钻洞等造成的浪费(约15%左右),总的说来,特别是从长远来看是划算的。如果从国际背景来看,联系维持中国的安全和战略地位来看,更是划算的。这就是我们上面接下来要讲的第四点,三线建设维护了国家安全,对中国取得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发挥了基础作用。应该承认,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较高的代价。但是,在与世界超级大国的抗争中,我们取得了胜利。这种胜利集中表现在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两场战争中,也表现在中苏边境、中印边境、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战争的结果是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维护了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而且在斗争中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为了保持和取得这样的结果,我们在三线建设上付出的代价,比我们的对手要低得多。我们对手在这一场角逐中,付出了高于我们十几倍、几十倍的代价,但并没有占到上风,以至完全失败。比较而言,我们是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大的效益。 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写出新意 国史是一门新学科,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材料,许多成果,但从写出一部站得住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伟大相称的信史这个要求来看,还是刚刚起步。通过查档、访问,详细地占有材料,对事件和人物逐个进行深入的研究,还是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别人还没有提出的问题,才能解决别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才有可能见人之未见,写出新意。 经过这几年的学习、调查、研究,对有些问题,我本人和我的同事有些收获和心得。这里举几个大小不一的例子来说明。 一、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政变前,毛主席8 月到南方巡视打招呼,究竟是哪一天出发的?一般的说法是8月14日,有的笼统地说“8月中旬”。经过我们这里一位同志考证,应该是1971年8月15日下午, 毛泽东乘火车从北京出发。8月16日到达武昌。 这位同志是根据那次随行的一位负责同志的回忆,又找当年为毛主席开这一趟专列的车长,查核了当时的行车记录确定下来的。 二、1975年的评《水浒》是不是“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开始?通过我们那里有的同志研究,认为不能那样说(文章登在《文艺报》上,《新华月报》1996年第2期转载)。 首先,毛主席1975年8月13 日评《水浒》的谈话是泛论而不是实指;他这时侧重指出《水浒》的意义是“投降”,是出于在当时形势下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虑。“四人帮”讲《水浒》的要害是“架空晁盖”,搞投降,要“抓现代投降派”,并非毛主席的意思,是他们的别有用心。 第二,江青9月12 日在大寨鼓吹《水浒》的要害是架空晁盖等话经新华社很快辗转传到邓小平那里,胡乔木、吴冷西即按邓小平的意思通过适当途径很快送到了毛泽东面前。9月24 日邓小平在陪同毛主席会见外宾(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后,把江青的讲话当面向毛泽东汇报。毛当即说:放屁!文不对题。那是学农业,她搞批《水浒》。还说:这个人不懂事,没有多少人信她的,上边(指政治局没有多少人信她的)。这段话在最初公布“四人帮”罪证材料时,因限于当时情况,说成是毛对华国锋说的。江青要求放她的讲话录音,华请示毛,毛指示:稿子不要发,录音不要放,讲话不要印。可见,毛不赞成“架空”说,也没有要在党内揪“现代投降派”。“四人帮”制造的种种舆论,并没有动摇毛对周、邓的信任,他们企图利用评《水浒》来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没有得逞。 第三,从此后邓小平继续加快整顿步伐的事实中也可以说明这一点。9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开幕式上讲话, 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任务。 9月26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会议听取胡耀邦汇报科学院工作, 就整顿科技、教育、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发表许多重要意见。 9月28日, 邓小平把经胡乔木修改的《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报送毛泽东。 9月27日,邓小平出席农村工作座谈会再次重申全面整顿方针, 并说明向毛报告了,毛赞成。 10月4日,邓小平又在这个座谈会上插话, 不指名地批评“四人帮”在文艺、教育、科技领域割裂毛泽东思想。(说到“现在百花齐放不提了,没有了,这就是割裂。”) 10月4日,邓小平收到创办《思想战线》的报告, 立即报送毛主席,毛当即批示同意。 10月13日,邓小平转刘冰等人的信,理所当然。 胡乔木说过,毛主席的不满首先是对科技、教育整顿不满开始的。而文艺调整是毛亲自主动提出的,所以,评《水浒》开始了反击右倾翻案风是不确切的。江青等人此后也把主要的力量放到教育战线的大辩论上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