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开发西部政策述评(3)
三、隋唐的西部畜牧业政策述评 在古代社会,由于马政不修,许多中原王朝被周边游牧民族击败。隋唐时期,北方面临着如突厥、吐蕃等这样具有马上优势的游牧民族。要克敌致胜,巩固西北边防,势必要重视马政。古称河西“水草丰茂,以屯牧为宜”[13],《史记·匈奴传》亦载:“祁连山……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养。”河西地区的自然条件宜农宜牧,自古以来便是农、牧经济混合存在。 隋朝根据这一地区土旷人稀,水草丰茂的自然特点,积极发展官营畜牧业,如在陇右就曾饲养大批军马,兴办马场。唐代在前人的经验上,更是大兴马政,在河陇地区实行屯牧。唐政府在陇右设置了牧马监,并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中央设监牧,“其官领以太仆;其属有牧监、副监;监有丞,有主簿、直司、团官、牧尉、排马、牧长、群头、有正,有副;凡群置长一人,十五长置尉一人,岁课功,进排马。又有掌闲,调马习上”[14]。在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下,畜牧业蓬勃发展。其时官马之盛,改善了军队装备,如临洮军有兵15000人,配给8400马,平均不到两人就有1匹。 唐采取各种途径来发展养马业。除了有严密的管理系统外,选地适宜,还知人善用,如张万岁、王毛仲这些人专门负责经营屯牧。“王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苑中营田草莱常收,率皆丰溢,玄宗以为能”[15]。唐朝还制定各项制度,明确赏罚。《唐六典》规定:“凡监牧孳生过分则赏。”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又颁布,不准宰杀马、驴、牛等大牲畜。唐还注意官马品种的改良,为发展牧马业,推行开放政策,引进少数民族优良马种。通过互市,从今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到中亚、西亚一带就引进34种,从四川西部、云南、西藏及印度境内引进3种[16]。大量优良品种的引进,改进了官马的品质,大大改良了军队的装备并增强了战斗力。 由于国家重视马政,提倡养马,不仅官马大量蕃息,就是民间养马也有不少收效。高宗仪凤三年,出于军事目的,魏元忠上书:“臣请开畜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马;若官军大举,委州县长吏以官钱增价市之,则皆为官有。彼胡虏恃马力以为强,若听人间市而畜之,乃是损彼之强为中国之利也……先是禁百姓畜马,故元忠言之。上善其言。”[17]玄宗时,大力鼓励民间养马,凡私人养马十匹以上者,“免帖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资”[18],这大大激发了民间养马的积极性。 养马业的复兴繁荣,促进了国力的强盛、边防的安全,使犯边部族慑之而敛迹,有利于边疆稳定,为边疆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养马业的发展,对唐意义重大,如安史之乱发生后,肃宗李亨起事,就是借助陇右的战马,《唐会要》里说,肃宗至平凉郡,“致搜阅官监及私群牧马数万匹,军威始振”。 隋唐时期,河陇一带官牧盛行,唐政府十分重视牧马业的发展。牧马业的发展改进了边防军队装备,增强了国防,有利于保证边疆稳定,为生产建设提供良好氛围,同时,一定条件内也为屯田提供了畜牧供给。然而,囿于生产力认知水平的局限,隋唐政府与秦汉统治者亦然,未能重视畜牧业的全面发展,过于看重政治、军事利益,不能从宏观上制定畜牧业发展政策,仅单一发展畜马业,而忽视其他畜种,未能综合利用发展资源,这不能不说是畜牧业发展的一大憾事。 四、隋唐的贸易政策、文化交流述评 隋唐两朝建国后,充分注意到商品交换对于内地与边疆交流的重要性,遂采取鼓励商业贸易的政策。由于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的社会分工不同,导致了内地与边疆生产结构的差异,因此,内地与边疆互通有无,贸易关系的存在是必然的。隋唐为适应这一需求,实行由官府主持的边疆与内地互通有无的经济沟通手段,这就是互市贸易。 隋建立后,一方面重视军事斗争,巩固政权;另一方面派遣重臣裴矩在河西走廊进行经营。大业初年,裴矩即到魏晋以来西北丝路贸易的门户张掖,“监知关市”“引致西蕃”,进行招商活动,与西域诸国进行广泛联络,并命沿途郡县出资迎送客贾,提供食宿和交通方便,使丝绸之路上商贾往来相继,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对刺激西北地区综合经济开发有着积极意义,隋朝的经济影响迅速扩展到欧亚大陆广阔地区。 唐代的西部商贸在强大国力的支撑下,更为繁荣。互市有着完备的组织机构,唐继承隋制,设“互市监”,诸“互市监”总隶少府寺,设有监1人,丞1人,录事1人,府1人,史4人,价人4人,掌固8人。与隋相比,官阶皆较高,显示了互市监地位的日益重要。诸互市监,“各隶所管州府”“掌诸蕃交易之事”[19]。唐互市产品主要是内地之丝织品、茶叶和粮食与边疆之马、驼、骤、牛、羊等牲畜,总体上是一种民族间平等互利、贸通有无,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关系。 对于民间贸易,唐朝亦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唐代开疆拓土,远逾中亚细亚,政治开明,无种族界限之分,中西商贸不绝,使节往返频繁,唐代丝绸之路的经营,使丝路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唐代之丝路交通,自敦煌出发,主要有三条: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铁勒部、突厥可汗庭(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方)、渡北流河水,至大秦(即东罗马帝国),达于西海(今地中海);中道自高昌、焉耆、龟兹、疏勒,越葱岭,经拔汗那、昭武九姓地至波斯,达于西海;南道从鄯善(今罗布泊南一带)、于阗、朱俱波(今新疆叶城县)、喝磐(皿)陀,渡葱岭,经吐火罗(今葱岭以西,阿姆河以南),至北婆门(今印度北部),达于西海。唐时中西贸易及文化交流,大都是经此三道彼此交易往返。近年丝路沿途考古已经发现有大量与唐朝同时代的伊朗萨珊王国、拜占庭、大食倭马亚、阿巴斯王朝的货币以及来自西亚甚至欧洲的宝石、琥珀、精美的手工艺作品,从中也可看出当时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发达。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