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希罗多德:《历史》五,92,第551页。 ②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卷一章一,第14页;卷六章五,第460-461页。以下略去书名,只列卷章页数。 ③参看亚里斯多德:《政治学》Ⅳ,2,1289[a]29;Ⅲ,7,8,1279[b]15;Ⅲ,14,1285[a]17-1285[b]3;Ⅳ,10,1295[a]8-22;Ⅴ,10,1311[a]2-22;Ⅴ,10,1310[b]11-30。 ④A.安德鲁斯:《希腊僭主》(The Greek Tyrants)第一章。 ⑤转引自摩尔根《古代社会》,第252-253页。另参阅亚里斯多德:《政治学》Ⅴ,10,1312[a]25-27。 ⑥威廉·兰格主编:《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上册,1981年三联书店版,第111页,英文版,第48页。 ⑦列宁:《论民族自决权》,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12页。 ⑧列宁:《打着别人的旗帜》,见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第121、123-124页。 ⑨以雅典为代表的早期希腊城邦从巴赛勒斯王制过渡到贵族制共和国的过程,见拙文《雅典国家的产生及其初期政制》载《南充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 ⑩参看亚里斯多德:《政治学》Ⅴ,6,1305[b]15-20;1306[b]4-5,19;Ⅱ,12,1273[b]35-1274[a]15。 (11)“早期奴隶主民主政治”一术语,见拙文《试论梭伦改革的历史地位》,载《南充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 (12)希罗多德:《历史》五,92,第554-555页。 (13)亚里斯多德:《政治学》Ⅲ,13,1284[a]25-33;Ⅴ,10,1311[a]15-22;Ⅴ,5,1305[a]23-24。 (14)希罗多德:《历史》五,67,68,第539-541页。 (15)修昔底德:卷一章一,第12页。 (16)斯特累波:8,3,33.希罗多德:《历史》六,127,第621页。 (17)希罗多德:《历史》三,122,第413-414页;三,39,第378页。修昔底德:卷一章一,第13页。 (18)希罗多德:《历史》三,60,第387页。 (19)参看亚里斯多德:《政治学》Ⅴ,12,1315[b]13-34;《雅典政制》ⅩⅢ,5;ⅩⅣ,3;ⅩⅥ,2,9。 (20)亚里斯多德:《雅典政制》ⅩⅥ,7。 (21)亚里斯多德:《政治学》Ⅴ,11,1313[b]34-38。 (22)修昔底德:卷六章五,第462页。 (23)亚里斯多德:《政治学》Ⅴ,9,1310[a]8。 (24)亚里斯多德:《雅典政制》ⅩⅩⅩⅤ,4;ⅩⅩⅩⅤⅡ,1。 (25)《世界上古史纲》下册,第154、157页。 (26)参看亚里斯多德:《政治学》Ⅴ,10,1311[a]11-14;《雅典政制》ⅤⅥ,3。 (27)亚里斯多德:《政治学》Ⅴ,10,1312[b]8。 (28)参看希罗多德:《历史》五,62-66,第537-539页。亚里斯多德:《雅典政制》ⅩⅨ-ⅩⅩⅠ,ⅩⅩⅡ,1-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