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蒋介石分别召见苏、美、英驻华大使潘友新、卡尔、高思,表示中国现决心不避任何牺牲,竭其全力与美、英、苏及其它诸友邦共同作战,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轴心国之完全溃败;中国政府现决定向日本宣战,并对其同盟之德、意同时宣战。他还向各大使分别面交建议书,建议美国对于德、意两国与苏联对于日本同时宣战;各友邦(中、美、英、苏、澳洲、荷兰、加拿大、新西兰)成立军事同盟,并订立一不单独媾和之条约。〔5〕 10日,蒋介石分别召见美、英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和丹尼斯,商谈关于成立联合作战机构和拟具整个作战计划问题,并要求他们将如下内容电达本国政府:1.中、英、美、荷四国应速制定联合作战整个计划,以便行动一致。2.四国应速成立联合指挥部或军事委员会,其地点在重庆,由美国为领导者;派员指挥,或先为委员制,协议一切,决定共同作战之行动。3.四国应速成立军事同盟协定,并不许单独媾和。4.并请苏联随时加入。〔6〕 蒋介石的行动表明,他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迫切要做的事情是力促建立一个对日军事联盟。蒋介石热衷于此,其动机他自己曾有表白。他说:“无合作,无联系,军事行动之成功,即失去其保证。”〔7 〕当然,还有一些更重要的考虑他没有说明。这就是:联盟的建立意味着中国不再是一个被忽视的、几乎是孤立的战场;意味着中国与美、英等国之间,既有共同打击日本法西斯的责任,也有彼此支援的义务。也就是说,美、英向中国提供经援和军援将不再是一个单方面的援助了。无论怎样,当时他的这种努力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美国参战后,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国家已经渭分明,建立联合机构,协调各反法西斯战场的行动,不仅完全可能,也十分必要。 蒋介石的建议在美国方面得到积极反应。罗斯福总统于14日致电蒋介石:“立即发动步骤,准备一致行动以御共同敌人,应视为异常重要之举。为达成此项目的起见,本人敬建议,由麾下最迟于12月17日,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交换情报,并讨论在东南亚最有效之陆、海军行动,以击败日本及其同盟国。本人并建议,参加该会者应为英、中、荷、苏及美国之代表。”〔8〕他还告诉蒋介石, 他已建议英国在新加坡、苏联在莫斯科召开类似会议,以研究南部战区和北部战区的行动,希望由此产生一永久机构。丘吉尔对召开联合军事会议的提议表示赞同。但苏联方面反应消极,斯大林致电蒋介石表示:“本人以为苏联之力量,目前似不宜分散于远东。”〔9 〕这表明苏联不会派代表参加在重庆开的联合军事会议,也不会在莫斯科召集类似的会议。 在重庆召开的军事会议由于美国代表勃兰德将军路途耽搁,延至12月23日才正式召开,且实际到会正式代表只有中、美、英三方。会上,英方代表魏菲尔突出强调缅印方面的防务问题,蒋介石则强调“拟定整个计划及组织永久机构”,争论颇为激烈,最后终于拟出《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10〕虽然该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务虚”,但会议召开的本身表明中、美、英三国朝着联合作战迈出了一大步。 英国在新加坡召开的联合会议也于12月20日举行完毕。同重庆会议一样,由于英、美政府未派决策人物出席,因此所讨论的计划并不具有决策意义。 在重庆、新加坡两地的联合军事会议举行之际,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华盛顿就制订同盟国合作体制,拟定联合国宣言等问题连续举行会议。 联合国宣言经过26个反法西斯国家充分酝酿,于1942年元月1 日正式签署。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其它国家按其国名之拉丁字母次序排列。中国以独立抗日四年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获得国际四强之一的地位。宣言规定,签字国应各尽其兵力和资源,以打击共同敌人,并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以宣言的签署为标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