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战区的作用 中国战区的建立及其活动客观上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中国抗日战争以及战后中国政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战区的对日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国战区的建立对中国抗日战争及战后政治的影响 1.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民党继续抗日的信心。国民党在抗战初期对日作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英美远东慕尼黑阴谋活动的进行,它的抗日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身居要职的汪精卫、陈公博一班人公开走上投敌卖国的道路。蒋介石集团虽然继续抗日,但态度已不如初期那样积极。中日全面战争进行了几年,蒋介石却一直没有勇气公开对日宣战。1940年日本实施引诱蒋介石投降的所谓“桐工作”、蒋介石派人数次与日方代表会谈。双方代表甚至协商由蒋、汪和日军总参谋长坂垣在长沙直接会谈。〔23〕虽然“桐工作”最终破产,但它表明,蒋介石曾经有过与日本谋和的念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认定“日寇最后必然惨败”。他在日记中写道:“日军进军南洋,兵分力弱,其战区扩大,战线延长,再加为时较久,则人力物力皆不足以支持,其结局之惨,必非所能想象者也。”〔24〕正因为如此,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现也极活跃,在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当日,即召见英美驻华大使,表示不避任何牺牲,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还一改四年来不宣而战的作法,紧随英美对日宣战。中国战区的建立,实现了蒋介石与英美结盟的愿望,改变了中国孤立抗日的局面,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命运密切相联。战争的前景以及蒋介石在反法西斯阵营中所取得的比较重要的地位,激励着他彻底摈弃与日本妥协、“和平”的念头,而乐于保持一种抗日的姿态。中国战区建立以后,蒋介石再也没有真正对日本寄予和平希望,并对日方的各种“和平”试探采取愈来愈强硬的立场。1943年12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发表宣言,表示坚持进行长期作战,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表明了与日本作战到底的决心和赢得最后胜利的信心。可见,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中国战区的建立,对国民党蒋介石增强抗日信心,维持抗日立场是有一定作用的。 2.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和增强了中国正面战场对日作战能力。担负正面战场作战任务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数量上看起来比较庞大,并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战斗力,但由于中国工业落后,加上抗战初期一些主要工业城市的沦陷及军用物资的大量消耗,如果没有相当的外援,要维持大规模继续作战的能力的确是有困难的。然而,中国战区建立前,中国得到的外援是非常少的。以美国为例,从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到1942年中国战区建立的几年间,中国与美国达成的各项借款总数不过2亿美元〔25〕,而且由于中国对外运输线被封锁,已经采购到的军用物资无法运回。 中国战区建立后,这种情形有了较大改善。1942年3月, 美国一次提供给国民政府的“财政贷款”就达5亿美元, 英国也一次提供信用借款5000万英镑。美国设法在短时间内开通了“驼峰”航线,并力促打通滇缅路,使援华物资得以不间断地运往中国,运输量也不断增加。虽然实际运抵中国的物资在美国运往各国物资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对中国的抗战仍有雪中送炭之功。抗战期间,美国除了训练和装备中国在印度的新一军、新六军共5个师外, 还装备和训练了在云南的远征军共12个军36个师及地方实力派的4个半军。 这些新装备的部队战斗力得到明显加强,完全可以与同量日军抗衡,甚至超过日军,故在抗战后期的打通印缅交通线和湘西战役中,日军均遭到惨重失败。 正面战场空军作战状况的改变则更为明显。中日全面战争爆发时,国民党空军有作战飞机约200架。几经作战,到1941年底, 仅剩老旧飞机65架〔26〕,而日方侵华空军却由原来的600架增至800架,且性能具优。陈纳德志愿航空队组建后,虽然增加P-40新式飞机100余架,但多数在缅甸训练,只有一个中队驻昆明,敌空军仍占绝对优势。中国战区建立后,志愿航空队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直接配属中国战区,空军力量日趋雄厚。第十四航空队辖两个轰炸机联队,两个战斗机联队,两个混合联队,一个司令部直属中队,共有作战飞机700-1000架。〔27〕1943年10月,中国空军第一、第五大队与第十四航空队组成中美空军混合团(简称ACW),辖4个轰炸机大队、两个战斗机大队、一个直属中队及其他空、地勤单位,正面战场空军实力大增,由被动截击转而主动袭击日军在汉口、越南、广州、香港、台湾、岳阳的空军基地,轰炸平汉、粤汉、津浦、陇海、同浦沿线之车辆和沿江沿海之敌军船只,制空权移入我手。时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对此深感懊丧,说:“以前敌机极为罕见,在汉口、九江之间往来内地之大型运输船,常达三、四十只;如今,连十吨左右的小汽船均被美空军炸光……目前制空权竟已全被敌人掌握,对敌机的猖獗活动几乎束手无策,我方空路交通处境极为艰难。”〔2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