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送蒋到南京,认为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举动,而张学良的回答是“怕危险是不行的,不怕危险也许能免掉危险,”〔1〕所以,张学良最终还是亲自送蒋到了南京。这样一来,当时的人们对张学良的这一举动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比如,当卫士营长孙铭九向周恩来报告了张学良已亲自送蒋走了的消息后,周恩来立即和孙铭九乘汽车赶到机场,想再一次劝阻张学良不要亲自送蒋到南京。然而,当他们赶到机场时,蒋、张所乘的飞机早已飞上了天空。于是,周恩来无可奈何地感叹说:“唉!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看坏,现在他不但要‘摆队送霸天’,而且还要‘负荆请罪’啊!”〔2〕周恩来把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行为视为“负荆请罪”,一方面说明了周对张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结局有所预料,另一方面说明了周对张的这一举动,很是担心和惋惜。而博古同志则认为“少帅的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是受英雄主义变态心理所驱使的人做出的一种行为。”〔3〕与张学良一道合作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则认为,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是一种糊涂念头驱使的结果,是“感情用事”〔4〕。以应德田为首的一批东批军少壮派将领则认为,“张学良将军虽然和蒋介石相处多年,但对蒋介石的流氓本质是认识不够深刻的,对如何预防、限制和避免蒋介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欺骗伎俩和狠毒凶残、睚眦必报的行为,他考虑得很少,甚至不愿加以考虑。这是他个人英雄主义的豪勇,爱国主义的热情和东郭先生式的善良所造成的。“〔5〕从上述这些对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不希望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常常亦感情用事地假设,如果张学良当时听从周恩来等同志的劝告,他就不会亲目送蒋到南京,继而也就不会被背信弃义的蒋介石扣留起来,失去自由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东北军亦不会被将介石肢解。这些假设只能说是一厢情愿,至多说明了做这种假设的人们有一种善良的愿望而已。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们善良的愿望和假设为转移的。所以,我认为,在认识和评价张学良亲自送蒋去南京的这一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把认识和评价视野,仅仅局限在张学良后来反而被蒋介石扣留了起来这一问题上,而应当拓宽当时历史人物所活动的政治历史空间,去全面分析张学良为什么要亲自送蒋到南京,张学良不亲自送蒋到南京去行不行,以及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所产生的进步的历史意义等,只有这样,我们对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才有可能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符合历史的正确结论。 张学良为什么要亲目送蒋介石去南京?这的确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释清楚的问题〔6〕。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到南京,绝对不是一时“感情用事”的结果。因为,时至今日,在1991年5月11日,张学良在接受“美国之音”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就张学良当年亲自送蒋回南京的问题,主持人问张:“您说送蒋回南京是准备受死,您有没有想到一去会软禁50年?软禁50年这日子不好过的。假如时光倒流,您还如此做吗?”张的回答是:“我还是一样那么做。我是军人,需要负责任。我做的事我负责。我还是那么做,别说软禁50年,枪毙了我都不在乎。”〔7〕显然,张学良当时亲自送蒋去南京不是“感情用事”的结果。如果是“感情用事”,那么,今天的张学良就应该有所“醒悟”了。然而,事实并非这样,张学良今天的回答还是“依然要那么做”。可见,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是经过理性思考过的,绝不是一时“感情用事”的结果。张学良为什么要亲自送蒋到南京去呢?研究表明,它是众多因素促进的。在这众多的因素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