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为了尽早实现抗日大计,是张学良亲自送蒋去南京的一个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在西安事变还未发动之前,张学良在一次布置捉蒋的高级军事会议上,他向与会者强调:“我们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拥蒋抗日,只要他(指蒋)答应我们抗日,我们还拥护他做领袖。”〔8〕这说明张学良捉蒋的态度和目的都是很明确的,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战,张学良就会答应蒋介石的所有要求,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当事变发生后,在12月18日晚,周恩来和张学良去会见了蒋介石,在周恩来先告辞后,蒋介石几乎是声泪俱下地对张学良说:“汉卿,你看我这么大一把年纪,我是领袖、委员长,这么高的地位,让你们来这一下子翻了船,我什么都完了!”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只好安慰这位曾不可一世的委员长,“不会的,您不要这么说了。”这时的蒋介石打开了话闸,开始向张学良“诉苦”:“我怎么不这么想啊,以后我怎么回南京?天下人怎么看待我这个委员长?他们会嘲笑、讥讽说:瞧呀,蒋某人就象一条狗,给张学良打了一顿,又夹着尾巴逃回南京了!姓蒋的开口闭口是礼义廉耻,可如今让部下捉弄了,他不也没办法,忍着吧!”张学良听了蒋介石的这席话后,有些无地自容,于是继续安慰蒋:“您别说了,以后谁这么讲,我同他拼了!”蒋介石听了张学良这有些哥们义气的话后,也继续激将张:“你同谁拼啊,南京连代表也不派,分明是要把我置于死地,他们散布我的流言蜚语,能和你说吗?我算是认了。我回南京后,我的地位、金字招牌被你们砍倒了,我发布的抗日命令谁还听?”蒋介石说到这儿,伤感地伏在桌上痛哭起来〔9〕。张学良听到这里,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为了抗战。假如不采取一定的方式恢复蒋介石的威信,那么,蒋介石回南京后发布的抗日令有没有人听,的确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如果蒋发布的抗日令没有人听,这不仅会违背张学良“拥蒋抗日”的初衷,而且还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如果这样,社会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要遣责张学良,张学良又要背上类似“九一八事变”后的黑锅。正是基于此,所以张学良有些激动地说:“我是军人,说一不二,只有您真心抗战打日本,您回到南京,下令怎么处置我都行!”张学良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继续说道:“委员长,这是我的真心实意!为了使您的声望更高、权力更大;为了抗日,收复东北,我宁愿学廉颇负荆请罪,在天下人面前表达您我之间的清白和伟大!让天下人知道,我张学良这次兵谏纯粹是为了抗日,绝无个人企图!让天下人看看,您回南京就发令抗日,不愧是中国的贤明领袖!为了表明我的诚意,我可以陪您到南京,我说到做到!”’〔10〕以上说明,张学良亲自送蒋去南京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尽早实现抗日大计。这其中虽然有蒋介石玩弄的圈套,如蒋伏在桌上伤感地哭泣等,但是,这些只能是表面的因素,张学良当时再傻,对蒋的这一圈套是看得出来的。既然张学良看出了蒋圈套,那种说张学良是中了蒋的圈套而亲自送蒋去南京的说法,显然不符合逻辑和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