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擎着火炬的侍女”(5)
第三,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和中国思想的历史连续性,不是僵化的“道统”,不是“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是“道应时而万殊”、容纳百川、不断自我发展和更新 的历史长流。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就体现在中国传统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批判 、推陈出新上。 西方和国内的“冲击—反应”论者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喜欢预设一个实际上并不存 在的虚假前提,即“传统的断裂”。对于这一预设,鲁迅、胡适从不承认,因为它根本 不合乎事实。思想是不可能断裂的。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到鸦片战争后立志改 革的志士仁人对早期启蒙思潮的继承和发展,直至今日,优秀的思想传统从未断裂;至 于鲁迅、胡适所抨击的那些坏的思想传统,恐怕也从没有断裂过,人们至今称之为“封 建残余”。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西方话语模式和苏俄话语模式冲门排闼 而来,中国思想界也接受了这两种话语模式,只有梁启超、胡适、嵇文甫、侯外庐、萧 箑父等先生坚持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民族主体性,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那里寻找中 国思想的近代性因素的历史根芽,把明清之际以来中国思想史的主流看作是一个不断推 陈出新的本质上相同的历史过程。笔者在研究中也日益深刻地体会到,“早期启蒙说” 并不是古人之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如同早春的秦淮杨柳,是“柳色遥看近更 真”。且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大思想家,既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教养,又有对传 统文化的深刻反思,正体现着中国文化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连续性;而魏源、冯桂芬 、宋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近代思想家对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的认 同和阐扬,更是他们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表现。西方人总是以体现他们民族历史主动 性和创造性的“文艺复兴”作为其近代思想史的开端,为什么我们要以带有种族歧视色 彩、以19世纪流行的“中国文化否定论”为其理论基础的西方和苏俄话语模式来支配中 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呢?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体现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 神,就必须像萧箑父先生所说的那样,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作为“传统与现代的 历史接合点”,继承和弘扬启蒙者的传统;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引申出我们对中国 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主张,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7](p.56);在坚持民族文化自我发展和更新的主体性的前提 下,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促进传统思想的推陈出新。如果把我们的民族 比作一位“高贵的女主人”的话,那么,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作为一位“在她的前面擎 着火炬的侍女”,不也是十分光荣的吗? 【参考文献】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 [3]许苏民。思想史探究:把握时代思潮变迁中的“活的灵魂”[J].学术月刊,2004,( 12)。 [4]鲁迅。随感录五十六[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72. [6]许苏民。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亟待实现三大突破[M].天津社会科学,2004,(6)。 [7]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