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晋南朝乡村社会基层组织的变迁(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农史》 吴海燕 参加讨论

关于村之人户数规模,因为它起初是乡民自发聚居而成,因此规模大小不一,人数多少不一应是很正常的事情。虽然《南史·罗研传》有“蜀中积弊,实非一朝。百家为村,不过数家食”的记载,但笔者认为“百家为村”在文中可能也只是个大约数,此时不可能有如百户那样人户数整齐的村。实际上,史籍中反映的村的规模确实是有大有小的,如《宋书·蛮夷传》中记豫州晋熙蛮梅式生“斩晋熙太守阎湛之、晋安王子勋典签沈光祖,封高山侯,食所统牛冈、下柴二村三十户。”《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条述东晋南渡时的情况说:“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凡诸流寓,本无定憩,十家五落,各自星处。”十家五落当是规模很小的聚落,而各自星处则表明乡民的散居状况,可见当时乡民的聚居情况是非常混乱的。《梁书·贺琛传》亦云:“百姓不能堪命,各事流移,或依于大姓,或聚于屯村。”因此,百姓这种自发的散在的村落,像星辰一样地散布在各处。《南齐书·蛮传》则载“(永明)九年安隆内史王僧旭,发民丁。遣宽城戍主万民和,助八百丁村蛮,伐千二百丁村蛮。”可见有数百户的村,也有十几户的村,人口数量非常悬殊。当然,在封建政府管理、控制较严密,基层政权建制较完整的地区,在封建政府人为划定户数规模的情形下,则会出现“里下有村”或“村下有里”这样的情况,例如《南史·沈约传》记沈约先祖颖川太守沈延居武康县“东乡之博陆里余乌村。”是里下有村的例子。再如前引之“为村里所诬”、“村里民庶尽”、“村里比屋饥饿”,等等,则似乎是“村下有里”的情况。另外,“什伍”组织也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如史籍中“里伍”、“村伍”都见于记载,《梁书·陆慧晓传》有“兼亲属里伍,流离道路,时转寒涸,事方未已。”《宋书·孝义》有“……所寓村伍”。“里伍”自不必言,“村伍”当是封建政府设置基层组织介入村中的结果。
    因为村的规模本来就大小不一,因此封建政府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其人为划分成“百户为里”那样理想的、整齐划一的基层组织,因此我们看到至唐代封建政府实际上承认了这个事实,唐令中并未规定村之户数,只说“其村满百家,增置(村正)一人”,而“村居如(不)满十家者,隶入大村,不须别置村正”,因百户而设村吏,显然有汉、晋百户置里吏之影响,不过,小村、大村的客观存在,也使得封建政府在设置村吏上作了一些变通,这里小村隶入大村,组成一个基层组织性质的“村”,很有点类似于我们今日的自然村与行政村的关系。唐代既有此情况,想必之前的东晋、南朝时期,这种情况也会出现过。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A],魏晋南北朝史论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宫川尚志。六朝时代的村[A],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C].中华书局,1992.
    [5]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台北:荣泰印书馆,1963.
    [6]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J].历史研究,1997.6.
    [7]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M].学林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