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论 改革与革命是推动俄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做为一个合力运动体系,贯穿于俄国现代化始终。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结果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击中产生出来,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一个总的合力”(32)。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和革命起到的即是这种合力作用。因此俄国现代化是改革与革命协同运作的模式,它既不同于以改革为主体动力的“大不列颠模式”,也不同于以革命为主体动力的“法兰西模式”。 注释: ①李显荣:《彼得一世改革及其评价》,《史学月刊》1985年第1期。 ②(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47页,第4卷第428页。 ③德米特列耶夫:《苏联史纲》,莫斯科1960年版,第20—21页。 ④(25)扎依翁契科夫斯基:《俄国农奴制废除》,莫斯科1960年版,第70、121页。 ⑤(29)涅奇金娜:《苏联史》,第2卷第2分册,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08、10页。 ⑥(12)(13)(17)(24)(27)(28)《列宁全集》第17卷第17页、第11卷第212页、第8卷第77页、第17卷第104、98页、第11卷第57页、第17卷第98页。 ⑦⑧⑨里特瓦克:《俄国的改革与革命》,载《苏联历史》,莫斯科1991年第2期,第86、87、95页。 ⑩梅杜舍夫斯:《18—19世纪俄国历史中的改革与反改革》,载《高校学报》俄文版1990年第4期,第67页。 (11)(26)(31)阿南尼奇、卡涅林:《俄国政权危机:1905—1917年的改革与革命进程》,载《苏联历史》莫斯科1991年第3期,第97、100、105页。 (14)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概要》下册,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69页。 (15)维特:《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442页。 (16)《红色档案》,莫斯科1927年,第3卷,第167—168页。 (18)(20)(2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卷第530页、第12卷第552、551页。 (19)《论俄帝国主义特点》,莫斯科1963年版,第59页。 (22)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成都出版社1990年版,第368页。 (23)卡巴诺夫:《苏联史》,莫斯科1978年版,第2卷第38页。 (30)鸠卡夫金:《苏联史(1861—1917)》,莫斯科1990年版,第2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