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开埠宁波的历史回顾和宁波帮的形成(3)
再次,宁波帮之所以成为近代上海势力最大的商帮,还与其在上海金融界的霸主地位 分不开。如前所述在鸦片战争前,就有不少宁波人在上海开设钱庄,鸦片战后,来沪开 办钱庄的更多。宁波人在上海开办钱庄著名的有镇海方家、宁波秦家、慈溪董家和严信 厚(筱舫),奉化朱志尧、周宗良等。宁波人开办的钱庄在上海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实 力方面还远逊当时山西人在上海开办的钱庄、票号。但随着中外贸易的日益扩大,许多 外国银行、洋行先后在上海开设分行和办事机构,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外国在上海 虽设立分行和办事机构,但在中国内地并无分行和办事机构,外商因对中国内地情形不 熟悉,在内地经销商品、收购原料还得依赖中国的钱庄、票号。即在上海,外商因对华 商不信任,不敢轻易贸易,所以不得不依靠上海的钱庄、票号,承认它们的庄票。外商 与宁波人往来密切,外商对宁波人开办的钱庄、票号非常信任,因而对它们的拆放贷款 也最多。许多宁波人因开钱庄而致富。致富后又去投资实业,扩大同外商的贸易,因而 在上海的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在上海金融界地位越来越突出,甲午战争后,宁波商帮 在上海钱业公所已占据重要的地位,除淦(笙郊)、谢纷辉等都是当时钱业界的领袖人物 。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在10名总董和大班中,宁波人就占了 5位,他们分别是:叶澄衷、严信厚、朱佩珍、陈猷、陈淦。1904年上海总商会成立, 宁波帮不仅推动了总商会的成立,而且在商会中领袖群伦,朱佩珍、虞洽卿等先后成为 商会的主要负责人。1905年中国通商银行从清政府那里获得1593万两铁路外债借款的存 款,次年更达到2230万两。该行先后将这些巨款大部分贷给上海的宁波人开设钱庄、票 号,“这个安全的资金源,使宁波帮最终确立了超过同清政府关系密切的山西帮的霸主 地位”。[4](p.108)由于当时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宁波帮与山西帮这一金融地位的 改变,直接影响了日后上海的社会变迁乃至晚清政局。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上 海率先响应,宣布独立,它的独立又推动了长江沿岸的江苏、安徽、江西和与之邻近的 浙江等省的独立。这一现象的出现,若追溯起来,均与宁波帮要求变革、反对封建君主 专制的政治倾向有关。“宁波帮的这个独特地位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清朝日后的倾覆”。 [4](p.109)“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国民党内的浙江派实力者和蒋介石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均与宁波帮有关。”[4](p.111) 此外,宁波帮的形成还与在上海的宁波人的素质相对较高有关。宁波帮中的有影响的 人物如叶澄衷、朱佩珍、严信厚、虞洽卿、吴锦堂等人大多家境贫寒,学徒出身,自学 成才,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他们的业务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后,都十分注重业务训练和 人才培养,以至在上海形成了以乡情、亲情为纽带的宁波人才网络。在众多的同乡会和 会馆中,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最具凝聚力。在1898年反对法租界的扩张斗争中,宁波人 团结一致、遇事勇为,通过“民主化”的决策,集中了全体在沪宁波人的智慧,最终取 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此举不仅张扬了中国人的志气,而且也确立了宁波帮在国人心目 中的光辉形象,为宁波人赢得了荣誉。 宁波帮的经济活动并不限于上海和国内其他城市,他们的业务活动在东南亚、日本、 欧美等地也有很大的发展。在当地华人、华侨和所在国家地区政府及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下,宁波人创办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慈溪的吴锦堂最富代表性,他和虞洽卿可以说 是20世纪前期宁波帮的杰出人物。他早年从乡下来到上海当学徒,努力钻研业务,1885 年(明治十八年)开始前往日本经商,往来于长崎、大阪、神户之间。1890年设立“怡生 ”号贸易商会,投资纺织业和海上贸易及国内的汉冶萍公司,他虽身居海外,但一直忧 虑国家的前途命运,关心维新改良,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04年他加入宁波帮,并 得到同乡人虞洽卿的大力支持。他的船只因在日俄战争中帮助日本政府输送军事物资, 战后获得巨额的补偿金,一跃而成为阪神地区的财阀之一。由于吴氏的牵线搭桥和大力 推动,宁波帮中的许多商家同日本三井财阀之间有业务联系。[4](p.60) 宁波帮的崛起和成功曾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 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上的商贸重镇又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走向世界进行努力,将在 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宁波帮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天来说 仍不失其借鉴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一个商人、乃至一个商帮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站 得高,看得远,要具有世界眼光,要善于抓住商机。除了要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和经营理 念外,还要关心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积极参与重大的社会活动,将个人乃至一个地 区的商业活动同国家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紧紧连结在一起,它才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英)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 [2]郭绪印。老上海的同乡团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3](英)斯当东。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日)中村哲夫。移情阁遗闻——孙中山与吴锦堂[M].日文版,阿牛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