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理学家倭仁与咸同政局(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赵之恒 参加讨论

北京同文馆创设于同治元年(1862年),是恭亲王奕訢为了改变清政府对外交涉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易受人欺蒙”(注:《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七一。),奏请清廷同意设立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起初只设有英文、法文、俄文三馆,聘请外国教习,招收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入学,只相当于小学程度。随着洋务企业的兴办,洋务派逐渐认识到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同治五年(1866年)冬,奕訢等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奏折称:
    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若不从根本上用着实工夫,即学习皮毛,仍无裨于实用。臣等公同商酌,现拟添设一馆,招取满、汉举人及恩、拔、岁、副、优贡……赴臣衙门(总理衙门)考试;并准令前项正途出身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年少聪慧,愿入馆学习者……一体与考,由臣等录取后,即延聘西人在馆教习。务期天文、算学均能洞彻根源,期道成于上,即艺成于下,数年以后,必有成效……诚以取进之途一经推广,必有奇技异能之士出乎其中,华人之智巧聪明不在西人以下,举凡推算学、格致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拘河摘洛之方,倘能专精务实,尽得其妙,则中国自强之道在此矣。(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六。)
    毋庸解释,奏疏对天文、算学馆设立的原由、招生方法及办学的目的都交待得很清楚。但在坚持程朱之学的倭仁看来,有些内容简直是大逆不道。于是站在“卫道”的立场上,连上两封奏折,对奕訢等进行批驳。本来“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设同文馆,士大夫多守旧,以‘用夷变夏’非议者甚众”(注:徐一士:《倭仁与总署同文馆》,见《一士谭荟》。),这次倭仁以帝师之尊亲自问罪,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倭仁慷慨陈词:“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七。)重弹“本”、“末”老调,坚持“尚礼义”、“正人心”的圣道,认为学习天文、算学是舍本求末,因此竭力加以反对。他斥责奕訢让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学习天文算学是“上亏国体,下失人心”(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第34页。),表示了反对“师事夷人”的态度:“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七。)声称“今复举聪明隽秀,国家所培养而储以有用者,使之奉夷人为师,恐所习未必能精,而读书人已为所惑。”(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七。)如果照此下去,将会出现“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七。)。把向外国学习与卖国投降划等号。倭仁此论一出,一批卫道士纷纷效尤。一时“京师口语藉藉”,怪论四起。有一幅对联写道:“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有人“粘纸于前门,以俚语笑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或作对句:‘未同可言,斯文将丧。’又曰:‘孔门弟子,鬼谷先生。’”(注:徐一士:《倭仁与总署同文馆》,见《一士谭荟》。)对同文馆大肆攻击。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奕訢作为领班军机大臣当然不甘示弱,立即上疏予以反驳。他重申设立天文算学馆的目的,“无非欲图自强”,而不是“空讲孤虚,侈谈术数”。斥责倭仁“以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指出“此论出而学士大夫从而和之者必众”。如果听任倭仁的言论,“不特学者从此裹足不前,尤恐中外实力任事不尚空言者亦将为之心灰而气沮”,妨碍自强大计。(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八。)奕訢反唇相讥:倭仁反对我等之做法,想必有更高明的“自强”办法。如果倭仁真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我等当追随其后。但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则“实未敢信”(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八。)。
    由于奕訢等洋务派的坚持,清廷下旨同意同文馆添设天文算学馆,结束了此次争议。但倭仁“虽迕旨,而一时清议极推服之。”(注:徐一士:《倭仁与总署同文馆》,见《一士谭荟》。)这也说明倭仁的思想观点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据奕訢等人奏称,由于倭仁等人的反对,使得“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约法阻拦,甚至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臣衙门遂无复有投考者。”(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八。)通政使于凌宸也说:“天文算学招考正途人员,数月于兹,众论纷争,日甚一日。或一省中并无一、二人愿投考者,或一省中仅有一、二人愿投考者。一有其人,遂为同乡、同列之所不齿。(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第39页。)”倭仁等人阻拦正途投考天文算学馆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
    应该指出的是,倭仁反对“师事夷人”与他痛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民族感情有关。他说“且夷人,吾仇也。咸丰十年,称兵犯顺,凭陵我畿甸,震惊我宗社,焚毁我园囿,戕害我臣民,以我朝二百年未有之辱。学士大夫无不痛心疾首,饮恨至今,朝廷亦不得已而与之和耳。能一日忘此仇耻哉?”(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第30—31页。)念念不忘国耻,具有明显的爱国思想因素。但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并不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奕訢等洋务派反映出的思想观点比倭仁等人有见识。倭仁由于恪守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视为历史上的“夷狄”,不承认它们有什么高明之处,而“师夷”的结果只能是“以夷变夏”,后果不堪设想,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数年之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这反映出倭仁的思想和行状与时代的要求已大相径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