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运行方面 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与市场的关系日益增多。物质生活的内容、品类、档次日渐丰富、高档、多样化,新兴的物质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 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迷信色彩逐渐弱化,科学成份日益渗入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逐渐增多了理想化、世俗化、理性化的因素,文娱生活、闲暇生活更加丰富、多样化,社会化的成份逐渐增多。社会关系更讲求实际利益。由婚姻而结成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在逐渐削弱,而以地域为纽带而结成的地缘关系,以职业为纽带而结成的业缘关系日益强化,地缘和业缘组织日益增多,作用增强,并向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社会功能方面 教养功能社会化趋向明显,名类社会性的教养机构逐渐增我,其作用逐步扩大,受学校(学堂)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成员受脱产教育的增多,教养功能开始由家庭走向社会。对各类自然灾害防治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防治机构增多,社会化趋向明显。 控制功能更加细密化,权力控制系统日趋社会化和规范化,新的权力控制机构在中央和地方都有增长趋势,向科层化方向发展;民间控制系统的作用日益增大。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化,其作用力度也在增强。道德、舆论、风习等社会规范控制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深入,并逐步向理想化程度发展。 社会变革功能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对社会问题的防治开始注重行政和法律的形式。社会变革的频率在逐渐加快。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近代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发展的趋向,并不是在中国近代通史的近代化之外另加趋向,更不是否认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化。我们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史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社会近代化”也只是中国近代化的一部分。近代化既然是一个近代历史总体变迁的过程,那么,整个社会历史系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文化,包括社会本身各方面都有一个由传统向近代过渡演化的过程。只有将“社会近代化”置于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总体框架中进行考察,才能使社会构成、社会运行、社会功能由传统向近代的演变过程得到立体的体现。 二、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特征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具在其明显的历史和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与社会近代化的历程互为表里,制约着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 概而言之,中国社会近代化具有被动性、不平衡性、缓慢性、复合性四大特征。 1.被动性 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形式包括自发性和被动性两大类型。自发型转变是指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逐渐孕育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及社会结构,随着社会内部矛盾的运动演变,社会由封建形态、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形态,西欧各国均属这种自发性类型。被动型变迁恰恰相反,这种变迁并不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而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对于被动性的国家和民族而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完全是一种外在力量。在世界近代史上,东方农业国家,包括中国、俄国、日本、印度等均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变迁类型。从属于近代历史的社会本身的变迁,自然也是分为这样两大类型。 与日本和俄国相比,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被性又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为,日本和俄国在转变之前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现近代化的前提条件,诸如两国都有借鉴外来文化而不失民族特性的历史经验;两国城市化的水平均居世界前列,一体化的社会体系已初步形成;均具有一定基础的新式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内外贸易,一定程度的大机器生产等。(注:参见布莱克等:《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这些使得日本和俄国能够在西方文明来临之际,逐步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改革,从而迅速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变。中国社会虽在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之前已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萌芽是其其微弱和有限的,而且社会的一体化程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对这种萌芽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要之,当西方资本主义武力入侵后,中国并没有变被动为主动,而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这就是中国近代化长期被动性的根本所在。 被动性的历史特征使中国的近代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强烈影响。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它带来了先进的、中国传统社会所不能容纳的新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又是伴随着坚船利炮,腥风血雨地入中国的,它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又使得中国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成为一个痛苦尤烈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