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我国兴建和发展铁路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加深,并且形成了对兴建铁路的独自的思想,极欲将酝酿兴建铁路的思想变为具体的实际行动。但是,他面对来自迂腐的政治同僚们的反对、普通民众对铁路几乎是一无所知的现实等不利因素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要兴建铁路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他积极向各方面宣传兴建铁路的意义。 例如:1881年(光绪七年),李鸿章在“复奕譞论铁路函”中,进一步宣传阐述了他对我国兴建铁路的深刻的思想认识。他认为铁路所以能够富国强国,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有发展铁路的资本,有广阔的市场。籍以结合中国国情,广为宣传铁路,大造舆论,使中国的民众渐渐地知晓铁路,或即刻兴建,或将来兴办,铺平道路。 外敌入侵的切肤之痛,铁路在国家安危中的作用,促使李鸿章千方百计地为创办铁路努力奋斗。诚如他所述:“五十年前,西洋诸国尚无铁路,迄今纵横交错,为路至数十万里。其铁路与军事之多少,彼此若势均力敌,遇有争端,不轻发难,而和局即可长保,势使然也。中国若仿其法而行之,西洋去我太远,知有铁路,必不敢妄生觊觎;亦势然也。今若能创办一二处,使商民咸知其利,则各处或愿集股措办,较易成功,固不必尽筹官币。”(注:译署函稿,第12.14.卷,第2—4.25页。 )李鸿章不是隐隐约约的而是真实地感觉到“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以盛行,中国阻力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注:译署函稿,第12.14.卷,第2—4.25页。 )铁路“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喝。”(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1日版,第848页。) 李鸿章提出拟兴建一两处铁路,通过铁路的实际运行带来的极大利处,产生示范引导作用,让铁路现身说法地教育说服清政府的官员们以及教育说服民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任何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手段和社会传播媒体,以铁路运行的事实产生说服力,应该说是颇为有效的一种手段。 三 今天,我们研究李鸿章对铁路的认识和思想形成发展过程,对于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铁路改革、建设和发展,对于铁路走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引进外资、合资建铁路,借鉴和学习世界各国建设铁路、管理铁路的经验方法,我们能够从中吸取什么样的历史经验教训呢? 首先,世界上无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争取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借鉴任何别国经验,吸取外来教训,都不如从其自身已经走过来的路,进行回顾总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汲取历史的沉痛教训,获得的认识深刻,取得的共识、产生的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力大。 李鸿章,在我国酝酿兴建铁路的时期,一次次上书奏折,奋笔疾书,逐条论述兴建铁路的利处、一次次被束之高阁。根本原因是当时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社会体制,不可能产生并形成制度性的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机制及决策程序,不可能形成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运行机制和体制保障。 其次,在以科教兴国、科技兴路的方针指导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和学习借鉴外国建设和发展铁路、提高铁路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管理和改革经验呢? 李鸿章在一个特定的年代里、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中,由盲目拒绝外人在中国兴建铁路为其思想发端,却在对铁路的逐渐了解认识中,能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想认识,逐渐接近正确认识,乃至从财政、技术和物质材料等方面提出具体操作意见,并且纵论铁路。应该说他不是一味地拒绝,不是固步自封。但是他的同僚们,对来自异邦的铁路,先是盲目的拒之国门之外,继之被西方列强任意宰割。(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1日版,第849页。 )李鸿章生活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瓜分中国的年代。处在对铁路一无所知而又在酝酿和被迫兴建铁路的初期,并且透过铁路这面折射镜,已经开始触摸到经济技术和科学教育落后,是国家不富强、挨打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他不可能触摸到社会制度的原因。今天我们正在自觉地深化铁路改革,重新认识和改革不适应铁路发展的体制,对于我们迎头赶上世界铁路发展的步伐很有必要。 最后,李鸿章所处的年代,清政府的大部分官僚视铁路为“奇技淫巧”。李鸿章所以与其政治上的同僚们在对铁路的认识上分道扬镳,关键是他能够认真听取亲临西洋各国考察的人们详尽地对铁路的介绍,并且对我国已经出现的铁路有其独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铁路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 今天,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才能在改革和开放中发展我国的铁路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