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人经济看:美国华人以从事餐馆业、银行业和工商业为主。目前美国华人的经济力量,虽已居美国各少数族裔之首,⑩但由于美国华人总数仅占美国总人口的0.64%,故美国华人经济占整个美国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美国华人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高科技工业领域,在美国100多万华人中有3万多被公认为一流的科技人才,占美国一流科技人才的四分之一以上。(11)他们大都在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工商企业里担任重要职务,其中一些人把科技应用于生产领域,开创实业,实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从而出现了王安和王嘉廉这样的电脑巨子。华人在美国现有数百家高科技企业,仅在加州就有230多家。他们对美国经济、尤其是科技工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印尼的华人众多,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力量。战后印尼的华人资本及经济力量填补了荷兰资本及经济力量撤走的空白,在印尼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受到了一些排华事件的干扰,但印尼的华人经济仍在工商、金融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全印尼最大的40个企业集团中,有36个是华人资本(或为主)的企业集团。(12)全印尼华人大中型企业集团已达1000多个。据1990年《经济新闻》刊登的东南亚最大的25名富翁中,印尼华人占了10位。其中林绍良家族是印尼最大的财团,在国际金融界中也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印尼的华人经济正向跨国化方向发展。 从华文教育看:美国和印尼的华文教育虽都有逐渐衰退之势,但原因不尽相同。由于美国提倡“多元文化”,加上华人新移民源源而至,因此华文教育在美国并不受限制,华教在美国衰退的原因是美国土生的新一代华人对华教不感兴趣,一些学童认为,他们生活在美国,没有必要使用华语。另外,在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依然存在,以致不少土生华人觉得要在美国社会得到白人的接受,应该放弃他们传统的文化和语言。印尼华教衰退的原因主要是印尼政府对华人采取的较严厉的同化政策。1965年,印尼所有的华文学校都被取缔,并禁止汉语的使用,华文出版物的进口也被禁止。现在许多印尼华人已经失去了书写和说华语的能力。虽然目前印尼当局出于吸引台湾投资的需要,已允许给在印尼的台湾投资者的子女网开一面,为他们设立华文学校,但印尼的华文教育经过长期的寒露霜打,已是一蹶不振了。 从华文文学看:由于美国的开放及“多元文化”的政策,美国华人的华文文学还能够比较顺利地发展。70年代初期,一批土生华人作家开始活跃于美国文坛,他们以写小说或剧本为主,作品描写美国华人社会百态,有许多与寻根和认同的问题有关。其中以汤婷婷和赵建秀较为著名,汤婷婷的作品《女战士》以及《中国人》,在美国文学界的知名度很高。这两部“自传式”的小说曾经被列为美国的畅销书。(13)美国华文文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相当浓厚的华族色彩。而在印尼,由于印尼当局的同化政策,使1965年后的土生华人作家极力与印尼的土著作家认同,往往写出与印尼土著作家相似的作品,完全失去了华族的特点。印尼的关闭及“单元文化”的政策,使印尼华人的华文文学已经进入奄奄一息的阶段。 从参政意识看:战前的美国华人对于当地的政治并不感兴趣,他们把自己仅仅看作是旅居美国的华侨,只希望劳碌终日,节衣缩食后有所积蓄,以备日后衣锦荣归,返回祖国,故一般不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但他们对中国国内的政治却非常关注。例如辛亥革命就曾得到过美国华人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支持。战后,随着美国华人移民的增多,随着《移民法》的修订使华人能够加入了美国籍,再加上新的移民知识层次较高,有的人也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了加入美国主流社会,争取华人的合法权益,美国华人开始积极参与美国本土的政治。特别是近几年来,美国华人掀起了参政的热潮,涌现了象赵小兰、吴仙标等在美国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华裔政治活动家。同时,仍有许多美国华人非常关心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政治,这一状况是印尼的华人所没有的。由于印尼的同化政策,致使印尼华人(尤其是土生华人)对于中国大陆及台湾保持着一段很大的距离。印尼华人多属中产阶级,他们对中国国内政治不很关心,但对当地政治却颇感兴趣,主要是希望通过参政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早在战前,印尼尚处在荷人统治之下,印尼华人就参与了当地的政治活动。战后苏加诺当政时期,印尼允许华人成立独立的政治组织,如公民协商会及侨总等,不论是议会还是内阁都有华人参政。1965年后,虽然所有的华人政治组织都被取缔,印尼的国会议员中仍有华人。现在印尼华人经济已经成为当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华人成了当地的经济巨头,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公开官衔,但与印尼政府显要都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如林绍良就与印尼的政府首脑关系相当密切。华人企业家与当地政界、军界高层人士建立了“联盟”关系,就能通过这种关系寻求政治保护或某些特许权,来取得经济利益。 从“唐人街”现象看:唐人街是所有海外华人居住区的一个普遍特征。人类的天性常常驱使那些处在陌生环境里的人,去竭力寻找那些和自己语言相同,观点、习惯、信仰和生活习俗差不多的人来作陪和交往。海外华人作为异乡客,为了在新环境中的存续,往往是聚居一处,以便互相照顾和提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当地社会中特色鲜明的“唐人街”。目前全美国共有12个较大的华人聚居的唐人街,其中以纽约和旧金山的唐人街为规模最大。在那里,承袭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自有一套不属于当地社会的成规与传统,被人称为“国中之国”或“城中之城”。一堵无形的墙把居住在唐人街内的华人和街外的美国生活的主流两厢分隔开。从生到死,华人在唐人街的区域里可以找到一切生活必需品。(14)他们按中国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印尼华人在战前虽有一些聚族而居的华人社区,保留着中国的某些风俗,也有一些华人社团的活动,如“新报”集团等。但战后由于印尼对华人移民的限制及实行的“同化”政策,再加上政治的压力,使许多华人只得与印尼土著认同。特别是1965年后,印尼政府关闭了华校和华人社团,阻止了华语的使用和华文报刊的发行,使印尼的华人已经迅速地“印尼化”,印尼华人聚居的“唐人街”也早已荡然无存。 从再移民的情况看:华人的再移民是战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战后东南亚地区排华浪潮的不断出现,印尼政府对华裔实施的排挤、限制的政策,致使不少印尼华人离开了居住多年的地方,向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国家进行再移民。例如荷兰全国现有5万多华人,其中有一半是1966年以后从印尼移民来的。(15)而美国华人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向别的国家进行再移民的现象,这主要是战后美国对外来移民采取欢迎的态度,实行多元化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这有利于美国华人的生存和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