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这种研究时,注意了解外国史学工作者对我国每一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评价是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加深我们对事件的认识。有这样一个例子,根据苏美学者的最近著作,我国建国后吸收非党民主人士参加政府以及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曾激怒了斯大林,被视为中国正在走“南斯拉夫道路”。(23)相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吸收民主爱国人士参政的“三三制”则被美国许多人看做是对苏俄一党专政观念的否定和比较能为西方民主观念所接受。(24)且不去全面评论他们的评价,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我国革命顶住了外来压力,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道路,由此延续发展下来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结晶。我们有根据、有信心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 (五)关于世界现代史资料建设与队伍建设的问题。 历史资料、特别是重要原始资料的积累,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世界现代史当然也不例外。二战前,传统史学家不愿搞现代史的一个原因,是很难看到第一手资料。这种情况在二次大战以后已经有了根本变化。目前有关世界现代史的原始史料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拿两次大战期间各国外交史而言,英、美、法、意、日、苏等国重要的外交文件都已大量出版并且还在陆续出版。除了官方文书,还有许多私人回忆录,书信和日记,以及日益受到重视的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对于外国资料,10年来我国也已作了不少翻译工作。面对惊人数量的史料,如何去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有对史料“竭泽而渔”的提法,对研究近现代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看来是做不到的。齐世荣教授提出把占有史料的标准由“全部”改为“大量”,并指出,大量到什么程度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的,“关键在于史学家自己的判断,而史学家的判断又取决于他的素养,特别是他的理论素养。如无较高的理论水平,就会陷在史料堆中而无法拔身”……(25)这段话是发人深思的。 在我们的世界现代史研究中,轻视原始史料、满足于第二手资料或现成结论的转手这样一种情况还比较严重。一个客观困难是除北京等大城市外资料难寻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不能对不同地区提一样的要求,应当同情许多同志在艰难条件下治学的苦衷,但也有这样的事实,对剪报及对参考资料的运用也往往是注意不够的。资料索引工作做得很不系统。这些都不能不影响我们的研究水平和质量。 至于队伍建设,这是一个比资料建设更带根本性的问题,而队伍建设中最为紧迫的是青年世界现代史学工作者的培养问题。他们代表了我们世界现代史研究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仅以我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现有状况而言,在469 名会员中40岁以下者约174人(26),占全体会员35%。青年世界现代史工作者大多数素质是很好的,他们思想比较解放,视野比较开阔,其中一些人有过实际工作锻炼。其中还有不少人出国深造过,他们外文基础较好,对国外史学思潮、流派较为熟悉,部分同志已取得初步成果。这些好的因素和条件都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些年来,各单位为青年世界史工作者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做了大量工作,仅《世界历史》编辑部就于1983和1987年两次召开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座谈会(27),对青年的成长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毋庸讳言,青年世界史工作者也有某些弱点和不足之处。有的同志文化基础不够扎实,有些人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些同志虽然对国外史学思潮和流派较为熟悉,但因没有深思熟虑、融会贯通,因而出现某种不分场合、不看对象而滥用术语、概念和模式的现象。个别人生搬硬套某些西方的东西而自以为创新,把萨特、弗洛伊德、韦伯等人的理论奉为至宝;或者没有经过详尽而充分的研究,就提出所谓的“新观点”,并以此沾沾自喜。这些现象如不正确对待和加以克服,对青年世界史工作者的成长没有益处,同时也影响到培养一代马克思主义世界史研究与教学队伍。当前特别迫切的任务是组织青年世界现代史工作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只有回到马克思,只有在学习的实践中懂得马克思,才能发展马克思。还要在青年史学工作者中间培养起远大的志向,为着祖国的前途、人类的进步而刻苦钻研。无论在思想上、业务上中老年史学工作者都有个传帮带的责任。当然,在中老年与青年相互切磋过程中各自也就得到了提高。我们相信,新的一代史学工作者将会以自己的多方面成绩与进步,无愧于时代寄予的重托。 1990年6月 注释: ①参见齐世荣:《关于开展世界现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载于《历史教学问题》,1988年第2期。 ②类似的著作还可以举出一些。如E·M·伯恩斯和拉尔夫合编的《世界文明史》(World Civilization-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J·M·罗伯茨编写的《世界历史》(History of the World)R·R·帕尔默和乔尔·科尔顿的《世界近现代史》(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斯特恩·佩特的《世界历史:连续性改变的模式》(World History: Patterns of Change of Contiunity)等等。 ③参见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9页。 ④参见彭树智、胡益祥主编:《当代世界史讲座》,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⑤参见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现代史(1917-1945)》,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另见王春良,视明负责通编定稿的《世界现代史》(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等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