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一个外国人,又不懂汉语,想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很难的。具体到历史纪年,也是这样。如中国的统治者不仅有“王”、“帝”这些等级不同称号,而且还有“年号”以及“建元”、“改元”这些规矩,这对一个外国人来说都是很不易理解并且也不会给予应有注意的一些概念。所以多桑的西辽纪年也好,马尔夸尔特的西辽年表也好,对这方面都很少给予注意;魏特夫由于同中国学者冯家昇先生合作,才注意到这些问题。 日本在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它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西辽纪年至少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耶律大石称帝及其建元延庆的年代;普速完被杀年代,即直鲁古是否于即位次年改元。此外,关于西辽结束的年代也有必要进一步证实。现分述如下: (一)耶律大石称王于公元一一二四年,已为汉文史料所载明。如《辽史》卷二十九:“[保大四年,秋七月],大石遂杀乙薛及坡里括,置北、南面官属,自立为王,率所部西去。”又如《金史》卷三:“[天会二年,十月],午辰,西南、西北两路权都统斡鲁言,‘辽详稳挞不野来奔,言耶律大石自称为王,置南北官属,有战马万匹。……’”《金史》卷一百二十一也有同样记载:“天会二年,辽详稳挞不野来降,言大石称王于北方,署置南北面官僚,有战马万匹,畜产甚众。”辽保大四年,金天会二年,都岁在甲辰,等于公元一一二四年。 但是耶律大石称帝仅见于《辽史》卷三十附“西辽本来”:“……又西至起儿漫,文武百官册立大石为帝,以甲辰岁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号葛儿罕。复上汉尊号天祐皇帝,改元延庆。”又是“甲辰岁”,它在这里也只能是公元一一二四年,因为干支纪年法的一循是六十年,其上一循的甲辰是一○六四年,其下一循的甲辰是一一八四年,都不可能是耶律大石即位的年代。但是根据上引的《辽史》卷二十九的材料,耶律大石一一二四年七月才离开天祚帝,率部西去的,怎会在此前五个月就到了万里之外的起儿漫,并当起皇帝来呢?而且穆斯林史料载明在寻思干(撒马尔罕)之北的卡特万会战是发生于公元一一四一年(注:见伊本·阿西尔《全史》,多伦堡本,第11卷第536页。),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这段史料很有问题,是传闻互异所致(注:《二十二史考异》,卷八十三,“天祚帝纪”条。)。笔者认为更有可能是《辽史》编纂者在剪裁、排列和连缀西辽王朝的原始史料时,因闇于史实又疏忽不慎所致。由于这段史料的模糊,所以对于耶律大石称帝的年代说法不一:商辂等编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定为公元一一二五年,钱大昕一汪远孙的《西辽纪年表》定为一一二四年,羽田亨的《西辽建国始末及其纪年》定为一一三二年(注:冯家昇先生译为汉文,载《禹贡半月刊》第5卷,第7期,1936年。羽田亨并认为:是年“亦即西辽开国之年”。),丁谦《西辽立国本末考》、唐长孺《耶律大石年谱》(注:《国学论衡》,第1卷,第8期,1936年。)与魏特夫和冯家昇的《中国社会史--辽》附录“哈剌契丹”定为一一三一年。 笔者认为,耶律大石离开天祚帝北走后便称王;西征站住脚后始称帝;他的称帝与建元延庆是同时。现论证如下: 一、汉文史籍中在耶律大石西征之前从未提到他称帝,只说他称王。这说明他是先称王,后称帝。 二、耶律大石在召集的七州及十八部王众大会上声称“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借力诸蕃”,“共救君父”(注:《辽史》卷三十附“西辽本末”。),这明显地是以臣子自居,不容置疑。 三、从穆斯林史料看,耶律大石从可敦城出发西征明显地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一二八(?)至一一三四年,主要是征服喀喇汗王朝的东部汗国、高昌回鹘汗国以及吉尔吉斯,建都城于巴拉沙衮。第二阶段从一一三七至一一四一年,主要是征服喀喇汗王朝西部汗国和花拉子模。但是《辽史》编纂者却把这两个不同阶段的一些史实揽杂到一起,并且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梁园东先生的详密考证,耶律大石西征开始于一一三○年春(注:梁园东译注布莱特施奈德尔《西辽史》,第35-40页。),这为学者普遍接受。朱外尼说,耶律大石先攻吉尔吉斯,遭到抵抗,因而转向西进,直到叶密立,在这里修建了新城,招致突厥语各部落,户数达到四万(注:《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上册,第417页。)。显然他在这里已站住了脚,并且势力和统治范围比在可敦城时大得多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可能受到部属的拥戴,高升一级,“文武百官册立”他“为帝”。但是要完成上述一系列的活动--征战、招抚、建城--看来一年的时间是不够的,至少要二年的时间。 四、由上述史料推断,耶律大石当于公元一一三二年在叶密立称帝(注:唐长孺先生《耶律大石年谱》:“大石遂西进,建城于叶密尔河旁。是年(一一三一年)二月甲午文武百官册立大石为帝。”(《国学论衡》,第1卷,第8期,1936年。))。因为他的臣民绝大多数是突厥语部民,所以他采取了突厥语称号“葛儿汗”(菊儿汗),而汉尊号天祐皇帝只是“复上”,以示不忘辽朝传统。这说明耶律大石称帝绝不是辽帝国的上京道镇州(可敦城),因为辽朝从太祖阿保机开始没有一个皇帝采用或兼用过“汗”的称号。现在耶律大石是身在西域,处于突厥语部落聚居的地方,称“汗”是随乡入俗,这也正是耶律大石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的明智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