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邝兆江 参加讨论


    综合上文,可得出下面几点结论。戊戌变法和这时期康有为的活动,早已成为研治中国近代史的热门课题,有关论著数量堪称可观,不同观点引起的争论也算热闹。但到目前为止,似还没有出现一套权威解释,可作为这段历史的定论。资料不全,康有为中心说又过于偏狭,常使考察活动受到限制。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在资料阙如的情况下,有时难免要诉诸推想、假设,就问题的整体勾画出一个全面的轮廓,作为继续探索的指引。学人的责任是要说明问题的哪些部分可以确定,哪些部分需要存疑;有一分证据,作一分论断。明白现阶段研究的困难,研究工作才可望继续深化下去。
    戊戌政变的发生,在绝大意义上说是一桩不幸事件。维新事业受挫,中国自强大计一再推延。后世景仰的“六君子”未经审讯便仓促临刑,难免构成冤狱。光绪失权,饮恨瀛台达十年之久。慈禧顽固派的恶劣历史形象,经此一役,更难洗刷。唯独康有为可说是将这次不幸化为对己有利的条件,政变前多方活动都渴求不到的主导地位,此时在外人对中国朝政的实际朦胧的认识中得到了肯定,成为他流亡中的政治本钱,足以与革命派在海外争一日长短。在康来说,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康从逆境中找到生路,不能不说是拜清廷无意所赐,其中上海脱险是关键的一环。道台蔡钧急于将康拿获,不惜向外人编造出康进红丸毒死光绪的谣言;他的部属为求立功,领取悬红,在取得英方同意之前,贸然上船搜查,之后又守候“重庆号”开到,随时准备有所行动,在在都引起英人关注。璧利南不能轻率从事,为了避免搜船事件再次引起冲突,先行将康接至他船,无形中给予康政治庇护。在这个过程中,璧利南针对的是事,不是人,获救的是康,仅是一个偶然巧合的因素而已。假如当时蔡钧循外交途径低调处理,没有引起璧利南不必要的疑虑,则取得英方合作,将康捕获,不是没有可能的。康在吴淞口脱险,过程极富戏剧性,从这时开始,康不断对北京政局发表口头和文字的评论,对慈禧、刚毅、荣禄、李莲英等所谓旧党人物,更尽挖苦、攻讦的能事。康逍遥海外,清廷的反击力受到阻限。当时盛传清政府派人前往康所在地进行暗杀。这个尝试,反助长康的声势。例如,1899年康有为加拿大之行,英国殖民地大臣事先知会加国政府,保障康的安全,加国“西北骑警公署”(North West Mounted Police)便派出专人,陪同康一行人等在境内旅行、活动,随时保护(注:National Archives of Canada,Ottawa,RG18,Vol.170,File 339.99.)。后来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也受到类似的待遇。暗杀的传闻越盛,外国政府越不能坐视,对康的安全越加留意,而康作为流亡政要的身分也越益显著。
    这个身分,与政变前康的地位并不相符。可以想见,康从吴淞口获救的一刻开始,便急于整理出一套有关中国政情的解释,用来说服英人,以换取他们的信任和继续庇护。虽然脱险前他不知道政变已经发生,但获救后却称离京经津赴沪,是因为奉有光绪出外求救的密诏。光绪曾否给康密诏,本身已成疑问,现见所谓林旭带出的密诏,其中有光绪勉励康、称将来与康“共建大业”的言语,一派江湖口吻,并非光绪原来的语气(注:认林旭曾传出光绪给康密诏,见汤志钧《戊戌变法史》,第419页;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第443页;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第42页。)。康又没有密诏原件出示,或谓康读过密诏后已按例缴回,可是既奉诏求救,一发千钧,又何必拘于成例,将最关紧要的凭据、护符也轻易放弃?所以康获救后,必须凭记忆窜改或索性假造光绪谕旨,以博取外人信任,自此保皇也成为他政治活动的纲领和向华侨募款的有力呼号。政变前后康的际遇明显不同,严格来说,康的政治生涯在政变后才真正找到出路,保皇事业是其大方向,是康可以游历列国、周旋于国家元首、政要中间的原因。在更深一层个人的意义上,也是康利用光绪名义显达海外之余,对“圣主”所能表示的最起码的感激。
    本文撰写期间,承加拿大国家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研究委员会(SSHRC)资助,又承Dr.Robert Worden惠寄资料,仅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