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朝政府的腐败与失误。 1.闭关政策 清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主要是为了限制外人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接触交往,企图借以维护满洲贵族已趋腐朽的封建统治。正如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那样:“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十七世纪的大约前半个世纪里,即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所怀抱的不满情绪。”(注: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第115页。)闭关政策虽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而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也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不仅对各国来华商人采取了某些不必要的“防范措施”,例如,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行《防范外夷条规》,对外商在华的活动严加限制。(注:《清史稿》第323卷,列传一百一十,“李侍尧”。)以致使它拒绝接受一切新鲜事物;甚至连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愚蠢地统统予以摈斥;同时还明令宣布,禁止火药、硝磺、铜铁、粮食等数十种重要商品出口,限制中国商人建造大型船舶出航远洋,开展国际贸易,进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正如乾隆皇帝在1793年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所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注:《东华录》乾隆朝一百一十八,第36页。)这就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使得中国人民的耳目愈益闭塞,思想愈趋保守,并且失去了及时吸取西洋先进思想文化的优点和长处,用以改造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的机会。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延缓和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而正当清王朝闭关锁国,江河日下之时,西方列强却开辟了新航路,积极地到世界各地寻求殖民地和原料、商品市场。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开到我们边疆的时候,清王朝仍昏昏沉沉。闭关自守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接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关系。 2.外交政策的失误。 这首先表现在当内忧外患一同到来时,清政府不是全力以赴去抵御外来入侵,保卫全民族的利益,而是集中力量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起义,陕甘回民起义,新疆人民反清大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抽调良兵强将进行镇压,甚至把驻守西部边疆的军队也调了回来,还不惜采取出卖国家权益的办法,同侵略者进行勾结,换取他们派兵“助剿”。这种颠倒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做法,不仅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也葬送了祖国的大片领土。负责主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在阐述其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时说:“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两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五卷,第55页。)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避免“决裂”,宁可一切“迁就”。其实考诸其后所行的对外政策,可以知道所谓“迁就”一词的含义,即是妥协屈服,这种对外国侵略者妥协屈服的对外方针谓之“抚夷”。在这一“抚夷”的基本方针指导下,在处理西部边疆的问题中,妥协退让,致使大片领土和权益被无端夺走。例如,1861年,在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明绪与沙俄会勘西疆边界之时,恭亲王奕明知按《北京条约》规定之走向划界,损失甚重,但一筹莫展。给明谊等人的指示含混模棱,既要求“妥办剖辨,以免任意侵占,漫无限制;”又要求“不可徒事纷争,致启边疆之衅。”(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卷4。)致使明谊等在塔城谈判中最终屈服,我国西北部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被划归俄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令人愤慨。清政府还幻想以夷制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其结果非但未能“制夷”,反而被夷所制,加速了外交的失败。沙俄在强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领土后,急欲通过合法的条约使之得以确认。清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鬼计多端的俄国便怂恿英法两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联军攻入北京后,清政府不仅同意俄使充当调停人,而且希冀甚深:“俄酋既愿从中说合,不必拒绝,设能如其所言,于抚局不无裨益”。(注:转引自《清代的边疆政策》,马汝珩,马大正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3页。)结果是俄国顺势挟英法之威得签《北京条约》。清廷只看到了列强之间矛盾的一面,看不到它们本质上和侵略利益上的一致,更没意识到沙俄与英法之间在演“双簧”。 3.军备落后,士气低落,失去御边战斗力。 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军队,也逐渐瘫痪,失去御边战斗力。以刀、矛、弓箭、甲胄和少量火绳枪,滑膛炮等老式兵器装备起来的八旗兵、绿营兵,岂是西方列强洋枪洋炮的对手。军队不仅兵器落后,而且营务废驰,百弊丛生。当时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奏称:“今日之兵,或册多虚具”,或“粮多冒领”,或“老弱滥充”,或“训练不勤”,或“约束不严”,“凡此诸弊,悉为兵蠹,稍有缓急,其何可恃?”(注:《综核名实疏》(道光十四年四月初一日),《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第36页。)这样的军队,除了扰民劫财,已经没有什么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了。 随着国家财政的虚耗和亏损,对新疆的经费当然就卡得更紧,国防的开支更形困难。驻扎在边境一带的八旗兵因人口繁衍,生活艰难,就要求他们屯田生产。但这些满洲官兵因长期处在和平环境中,既不打仗,又不生产,他们贪图安逸,好逸恶劳。加以军饷薪贴又低,生活更加困难,有些守卡部队,冬天害怕寒冷,任意将卡伦后撤到内地。有的该定期巡查边界的也不去巡查了。(注:《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四,道光十年十二月十九日。)1813年,大批俄军越界深入塔尔巴哈台边境地区五百余里,已反映出清朝边防松驰的问题,就这样,边防一天天废驰,终于导致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