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4)
应当指出,坚持开放和面向世界的孙中山从不全盘接受和盲目崇拜外来事物,而是采取分析辨别的态度和方法,并力求使之与中国的国情和民族的传统相结合。他曾反复指出:“在效仿欧洲的生产方式”时,一定’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决不能“随西方文明之旧路径而行”。又曾多次申明欧美有欧美的社会,我们有我们的社会,彼此的人情风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能够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去作,社会才可以改良,国家才可以进步。”否则,只能给国家、民族带来“退化”和“危险”。在他晚年提出“以俄为师”口号以促进“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也未曾生搬硬套别国的可贵经验。同时,一贯与时俱进的孙中山强调保存中华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恢复中华民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炽烈的爱国者,孙中山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并力求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华,他所反对只是僵化和倒退:“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前固步自封;在纷至沓来的新事物前抱残守缺。 实践证明,对转型期的社会而言关于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取向问题极为重要,不仅关乎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途径与模式,甚至成为近代化进程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世界日益融为有机整体的时代,闭目塞听只能贻“荒岛孤人”之讥。但是,任何引进都必需有所抉择,并且结合国情,否则难以结出硕果,即使是先进的、科学的学说,也必须经由民族化才能实现。孙中山有关文化取向观念,实为他的近代化思想中的优秀组成部分。 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是他的精神遗产中的瑰宝,在近代中国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的近代化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必然走向及其特色,体现了人民的深切热望。 他的近代化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挣破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枷锁乃是前提;“实业化”构成方案中心;民主政治等同于杠杆;科学、教育和文化当是必要条件:正确的文化取向则是关乎思想导向、精神动力和智力依托的重要关键。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的近代化的基本目标,即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空前的、划时代的意义。无视或贬低他的近代化业绩,渲染或夸大诸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袁世凯政权以至蒋介石的22年统治“政绩”,只能是无稽之谈和偏颇之见,与科学论断风马牛不相及。毋庸置辩的事实是,这些充当帝国主义“鹰犬”的专制统治者在近百年中决没有也不可能使中国近代化。旧中国在崩溃之前,始终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先驱者事业虽然未能及身而成,他的近代化思想难免历史的局限,但却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后继者开拓了道路。今天,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各族人民已经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未竟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振兴中华大业,正在变为现实。祖国统一大业,跨出了重大步伐,香港以及澳门的相继回归,指日可待。海峡两岸的统一路途尽管并不平坦,却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方针,无疑是圆满解决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一个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必将在新世纪屹立于东方!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