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迪罗主义主要是指拉丁美洲独立后考迪罗实行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考迪罗主义是具有一定特色的军事独裁制度。19世纪初至70年代,它成为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采取的一种普遍的政治形式,构成了由连年混战和政权更迭频繁为特征的所谓“考迪罗主义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考迪罗虽然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开始消失,但它仍象幽灵一样始终在拉丁美洲游荡着,深刻地影响着拉丁美洲政治社会的发展。 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本文仅就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涵意以及评价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 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是国内外史学家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至今在许多问题上仍众说纷纭,其说不一。从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研究来看,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发生分歧意见:一个是关于考迪罗的涵意问题;一个是对考迪罗的涵意问题;一个是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评价问题。 国内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考迪罗就是独裁者的同义语,考迪罗就是独裁者。〔1〕他们还把独裁者的范围延伸, 把本来不是独裁者的独立战争中的革命领袖亦称为“独裁者”。由此,就把拉丁美洲各个不同时期的独裁者与独立战争中一些革命领袖一起通称为“考迪罗”。例如,他们把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期的杰出领袖玻利瓦尔、圣马丁、伊达尔戈与军阀派斯、桑坦德尔混同一起,称为“早期独裁者”(即早期考迪罗);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墨西哥的迪亚斯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巴西的瓦加斯和阿根廷的庇隆混同一起,称为“当代独裁者”(即当代考迪罗)。〔2〕等等。如此推而广之, 有的学者还把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亦称为“考迪罗”。〔3〕于是, 在拉丁美洲的历史著作中便出现了“早期考迪罗”、“古典考迪罗”、“当代考迪罗”、“革命考迪罗”、“法西斯考迪罗”等等名目繁多的考迪罗。另一种意见认为,考迪罗是指19世纪初至70年代拉丁美洲中央至地方的那些强人和军人,〔4〕但缺乏论证。两种意见分歧很大。 在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评价上有3 种不同意见:一种是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大多数‘考迪罗’,不管当初他们如何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一旦掌握政权就立即或者终于变为彻头彻尾的反动的。”〔5〕另一种意见是持肯定态度,认为考迪罗经常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 反对寡头政府”〔6〕甚至委内瑞拉的一位统治者在本世纪20 年代中叶还重申:“我正致力于给委内瑞拉人建立这种政府形式(即考迪罗主义--本文作者加)……在我们未成熟的年代,我们仍旧需要缰绳”;〔7〕还有一种是持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 认为考迪罗一词不一定都是贬义的,它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这就是说,“考迪罗主义”这个概念只表明一种政治手段,并无价值褒贬的意思”。究竟如何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作出正确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 考迪罗既具有时代的特征,又带有阶级的印记。所以,要弄清楚考迪罗的涵意,我们认为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全面考察考迪罗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另方面要对其进行阶级分析,赋予它一定的阶级内容。 考迪罗不是悬空产生的,也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是拉丁美洲19世纪初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19世纪初叶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的情况与美国独立革命后的情况迥然不同:美国是由分散的殖民地逐渐趋向为统一的民族国家,而拉丁美洲则有原先联合的殖民地逐渐趋向为分裂的国家。19世纪初叶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推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300余年的殖民统治, 先后成立了共和国和帝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就其运动本身来说,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基本上没有触动原有的封建势力。相反地,由于拉丁美洲推翻了殖民统治,各国土生白人地主却春风得意,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掌握军队的一批强人纷纷登上了中央至地方的政治舞台,各霸一方,为所欲为。强者占领首都,建立所称的“中央政权”,以号令全国;较弱者占领城镇和农村,建立“地方政权”,实行封建割据。建立中央政权者一般称为考迪罗,建立地方政府者一般称为卡西克(Caciques)。在地方卡西克中,包括农村中的封建卡西克(Feudal caciques)、 印第安部落的卡西克(Tribal Caciques)、军队中的卡西克(Condottieri caciques)以及其他地方首领。无论是考迪罗或卡西克,这些地方性和宗派性的割据势力的首领后来都被通称为考迪罗。在19世纪初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普遍出现了这种考迪罗统治的局面,巴拉圭有弗朗西亚(1914-1840)、墨西哥有桑塔·安娜(1828-1844)、哥伦比亚有桑坦德尔(1832-1837)、危地马拉有卡雷拉(1839-1865)、委内瑞拉有何塞·派斯(1830-1846)以及阿根廷的龙多(1819-1820)等等。 19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考迪罗割据的局面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