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白话文运动”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马以鑫 参加讨论

就在这首长诗底下,陈独秀撰写了《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第四号又连载)。其中谈到,“欧洲文艺思想之变迁,由古典主义(Classicalism)一变而为理想主义(Romanticisim),……一切破坏文学艺术亦顺此潮流,由理想主义再变为写实主义(Realism )更进而为自然主义(Naturalism)”。
    读者张永言写信给陈独秀,询问:“贵杂志第三号论欧洲文艺,谓今日乃自然主义最盛时代,目历举古典主义等用相比较。仆意我国数千年文学屡有变迁,不如此四主义已居其几?而今后之自然主义当以何法提倡之?贵杂志亦有意提倡此种主义否?”陈独秀明确回答:“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文章以纪事为重,绘画以写生为重,庶足挽今日浮华颓败之恶风。”(《新青年·通信》第1卷第4号)这些文字引起了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的注意。
    早在1914年,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参加《甲寅》编辑工作时,胡适就有译稿在上面发表。两人遂此相交。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于是在文字上有了更多的来往。
    1915年10月,《新青年》(第2卷第2号)的“通信”栏内,刊载了胡适致陈独秀的一封信。信中说道,“足下之言曰‘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此言是也”。
    胡适对陈独秀以“希世之音”等语来评论谢无量的那首诗表示了不同意见:“细检谢君此诗,至少凡用古典套语一百事;”“以用典见长之诗,决无可传之价值”。接着,胡适又尖锐地批评了“今日文学之腐败极矣”。胡适认为,“综观文学堕落之因,盖可以‘文胜质’一语包之。文胜质者,有形式而无精神,貌似而神亏之谓也。”于是胡适又进一步提出:“欲救此文胜质之弊,当注重言中之意、文中之质,躯壳内之精神。古人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应之曰: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
    终于,胡适提出了“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胡适又进一步表示了他的心迹:“以上所言,或有过激之处,然心谓是不敢不言。倘蒙揭之贵报,成可当世人士之讨论。此一问题关系甚大,当有直言不讳之讨论,始可安定是非。”
    陈独秀在答复中解释了自己对谢无量诗的赞扬,“乃以其为写景叙情之作,非同无病而呻,其所以盛赞谢诗者,谓其继迹古人,非谓其专美来者”。
    对胡适的“八事”主张,陈独秀的态度是:“除五、八二项,其余六事仆无不合十赞叹,以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陈独秀对五、八二项谈了看法,一是有“画蛇添足”之感,二是与第六项重复。
    胡适的八事主张揭开了“白话文”运动的序幕。
    从表面上看,“八事”来源于对谢无量诗及陈独秀评价的不同看法,实际上,“八事”酝酿久已。
    关于这段情况,胡适在《四十自述》、《逼上梁山》以及《胡适口述自传》中都作了多多少少的介绍。
    还在美国留学不久,胡适每月收到一份支票。随支票的信封里总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不满二十五岁不娶妻。”“废除汉字,改用字母!”“多种树,种树有益。”实际上,这些“口号”可以算作“白话文”了。可是,胡适当时并不习惯于此。
    胡适与他的同学朋友、对汉字语言有研究兴趣的赵元任对此作了探讨。终于,胡适本人对语言也有了兴趣,并作了论文《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这时是1915年夏天。胡适致力于语文改革有两年时间,“八事”的提出,也就在这个时候。
    胡适的朋友梅光迪将去哈佛,胡适写了一首送行的打油诗,其中用了十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如爱默生、霍桑、达尔文、拿破仑、达尔文、牛顿、爱迪生、培根等等。胡适的另一位朋友任鸿隽(叔水)把这些外国名字连缀起来,也做了一首打油诗,说“文学今革命,作诗送胡生!”这倒反过来促使胡适进一步思考“文学革命”的问题了。
    经过深入的探讨,在1916年2、3月之际,胡适得出一个概括的观念:一整部中国文学史,便是一部中国文学工具变迁史--一个文学或语言上的工具去替代另一个工具。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上的语言工具变迁史。同时,胡适也看到,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