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运动”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5)
在此期间,钱玄同又倡导“Esperanto”,即世界语,认为广为推行以后,与世界各国的书信,交谈与阅读都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好处。 也有人提出,既然有新的文学、新的语言,就应有“新字典”(4卷2号,“通信”:沈兼士致钱玄同)钱玄同对“句读符号”也提出新的设想(同前,通信)。 在这期间,钱玄同等又提出过“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的想法;陈独秀也说过“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这些偏激、浮澡的想法受到争议与反对。 当时还是北京大学学生的傅斯年在《新青年》第4卷第2号上的“读者论坛”发表《文言合一草议》,十分具体地提出了“代名词全用白话”、“介词位词全用白话”、“感叹词宜全取白话”、“助词全取白话”等等十条建议。傅斯年又在新出版的《新潮》杂志上发表《怎样做白话文》一文,强调“白话文必须根据我们说的活语言;”“白话文必不能避免‘欧化’,只有欧化的白话方才能够应付新时代的需要。”以后,傅斯年又发表《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再次强调“拼音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的国语的齐一,发达,推展;更可以帮助我们的国语完全脱离文言的羁绊”,他也主张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新潮》第3号)。 如果说,白话文运动由胡适倡导、陈独秀张扬的话,那么,钱玄同与刘半农就是具体改革的推行者。从第3卷第3号至第4 卷的《新青年》,主要就是他们俩人的实践性的主张。相对而言,陈独秀偶尔流露的是担心;而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等文只是以往观点的延续。 终于,钱玄同、刘半农策划了一场“双簧戏”,即以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写出一封致《新青年》的信,大肆咒骂文学革命,而刘半农再予以驳斥。两信题为“文学革命的反响”合并发表在《新青年》第4 卷第3号上。 对白话文,新文学的倡导力度大大加强了。在《新青年》第4 卷第4号上,有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李大钊的《“今”》、新诗一组即胡适、沈尹默、林损、刘半农的《新婚杂诗五首》、《雪》、《苦--乐--美--丑》、《灵魂》及《学徒苦》等。引人注目的是,在“通信”栏中,有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及附陈独秀答书与胡适跋语、孙国璋的《论Espeanto》及附钱玄同与陶履慕的答书及胡适跋语、林玉堂的《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及附钱玄同答书。 “王敬轩”文章引起了读者中不同的反响。第4卷第6号有署名“崇拜王敬轩先生者”的来信:“读《新青年》见奇怪之言论,每欲通信辨驳,而苦于词不达意。今见王先生之崇论宏议,鄙人极为佩服;贵志记者对于王君议论肆口侮骂,自由讨论学理,国应又是乎?”也有人认为,“半农君复王敬轩的信,则尤为狂妄……大昌厥词,肆意而骂之,何哉?……亦足见记者度量之隘矣。”(5卷1号,戴主一)讨论规模日益扩大,也越来越吸引人。有人提出“白话诗应该立几条规则”(5卷2号,朱经白);有人说:“用白话可做好诗,白话又何偿不可做好诗呢?”(同上,任鸿隽);有人提出,不能用“纯白话”、文学语言可分为“应用的、美术的两种。”(5卷3号,慕楼)也有人主张古文、白话“是否可以相容并存?”(5卷5号,张效敏)。 也有些人对维护白话文提出一些具体建议。4卷5号上有人称:“改革的起点,当在大学。大学里招考的时候,当然说一律要做白话文字(或者先从理工两科改起,文科暂缓),那么中等学校是自然要注重白话文了。小学校里又因为中等学校有革新的动机,也就可以放胆进行了。那岂不是如‘顺风行舟’很便利的法子么?”(盛兆雄)还有读者希望“贵记者对于此间的谬论,驳得清楚。骂得爽快;尚且有糊涂的。“‘崇拜王敬轩者’等出现,实本奇怪得很,愿你们再加努力,使这种人不再做梦。”(5卷3号,Y.Z.)整个白话文运动中,并没有几个有代表性的封建卫道士公开出来反对。直到“王敬轩”信发表以后一年之久,曾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中作出过不小贡献的林纾(琴南),在北京《公言报》(1919年3月18 日)发表《致蔡鹤卿太史书》,明确表示反对白话文。 此说一出,舆论哗然。白话文的倡导者们纷纷磨拳擦掌予以驳斥。 1918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为白话。白话文运动势不可挡。从1919年至1920年间,全国大小学生刊物就出现400多种,全部采用白话文。 《每周评论》(1918.12)、《国民》(1919.1)、《新潮》(1919.1)、《晨报副刊》(1919.2改组的第十版)、《湘江评论》(1919.7)、《星期评论》(1919.6)、《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1919.6.16)、《建设》(1919.8)、《少年中国》(1919.7)、《星期日》(1919.7)、《新生活》(1919.8)、《曙光》(1919.11)、《新社会》(1919.11)、《人道》(1920.8)、《觉悟》(1920.1)、《解放与改造》(1919.9)……相继问世,它们一方面宣传新思想,同时主张白话文,采用白话文。 1919年11月,胡适、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向当时教育部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第二年春天,教育部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至此,新式标点符号以法令形式公布与施行。 1920年,教育部又正式通令全国,从当年秋季开始,所有国民小学中第一、二年级的教材,必须完全用白话文。 当时还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原用的文言文老教材,从今以后一律废除。小学三年级的老教材限用到民国十年(1921),四年级老教材,用至民国十一年(1922)。 由此,白话文占领了最难改动的教材。 白话文终于取得了胜利。 纵观波澜壮阔的这场运动,我们深深感到白话文成果的来之不易。虽然,运动中的某些观点、某些主义、某些主张并不科学、甚至可笑,但是,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去除成见,给予历史人物适当的评价与地位,这正是我们的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