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白话文运动”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马以鑫 参加讨论

1916年3月,胡适把他的这些想法写信告诉了梅光迪,同时,又写了一些比较完备的对中国文学史有新看法的概念和大纲。
    1916年7月6日,胡适在他的日记中比较详尽地写下了他对“文言”、“白话”的提纲挈领式的看法:“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敬、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坛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言语也,决不能成为吾国之国语也,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另外,还有“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白话并不鄙俗,俗儒乃谓之俗耳”、“白话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白话并非文言文之退化,乃文言文之进化”、“白话可以产生第一流文学”、“以白话小说、故事、戏曲为代表的活文学,可能是中国近千年来唯一真有价值的文学”、“文言的文字可读而听不懂,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可说又听得懂”……胡适很快写出长达近六千字的《文学改良刍议》,分寄予《新青年》和《留美学生季报》,陈独秀随即将它刊载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
    二、白话文运动的开始与反响《文学改良刍议》一开头就坦陈:“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事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胡适的结论是:“八事主张,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结果。远在异国,既无读书之暇晷,又不得就国中先生长者质疑问难,其所主张容有矫枉过正之处。”胡适突出强调的是,此八事皆文学上根本问题,一一有研究之价值。
    在文章的未尾,陈独秀附了一“识”。陈独秀斩钉截铁地宣称:“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不过,陈独秀也有所悲哀:“吾生倘亲见其成,则大幸也。”
    紧接着,《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2月)的头条文章,就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文章劈头就盛赞:“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文章批评了“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
    陈独秀谈到“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接着,陈独秀就讲到了“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
    文章最后,又一次强调“欧洲文化,受赐于政治科学者固多,受赐于文学者亦不少”。文章列举了一连串的欧洲文化名人,又进一步表示,“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仿佛是为了显示文学革命的方向与实绩,就在刊载《文学革命论》第2卷第6号《新青年》上,又刊载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朋友》、《赠朱经农》、《月三首》、《他》、《江上》和《孔丘》。
    这八首诗,是胡适“八事”主张的一个实践,全都是口语入诗,写出了人们日常口头所说的、心中所想的一些话。尤其是那首《孔丘》,可以说又紧密配合了正方兴未艾的批判孔教的斗争:“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
    从白话入手的文学革命,首先在《新青年》读者中引起不同反响。
    也就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读者针锋相对地提出:“左右所提倡文学写实主义,一扫亘占浮夸之积习,开中国文学之一大新纪元,无任钦佩。……足下既不主理想主义,又不主言之有物,究竟言之无物,与理想主义有何分解?仆愚昧无似愈不了解,请左右有以教之。”(陈丹崖)对胡适的“八事”主张,有读者颇不以为然:“足下所列八事,均系消极的,不知有积极的否?此八事条条精锐,良能发人猛省。惟第六第七不用典不讲对仗,两款确有矫枉过正之弊。”(第3卷第2号,李濂堂)有些读者又从其它方面提出了不同意见:“中国文学倘不革命,即中国科学亦永远无发达之日。以中国现在之文学,学现在世界之科学,欲其进步,殆绝不可能之事。然凡事破坏易而建设难,愿先生今后之论调,当稍趋于积极的建设一方面。如何如何而后可以便言文渐相一致,如何如何而后可以使中国文学开新纪元。”这个读者对文学革命还作了很好的设想:“仆以为处今日而言,文学革命当与道德革命双方并进,盖国人之道德既趋于诚实之途,则对于种种花言巧语自认于道德有亏,必力避之人人有些自觉心,则文学革命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矣。”(第3卷第3号,张护兰)有读者坦率承认,对文学革命持“折衷”立场,如第3卷第3号上:“对于胡先生之说,既不敢取绝对的服从,则有折衷之论在乎。”这位读者具体提出:“小学生则授之以普通之应用文字,文理与白话二者可精酌而并取。中等以上之学者,则取纯一的文理,而示以深遂精奥之所在。”(余元濬)有意思的是,就在该信前面,又有北京大学理科学生提出“偏激和中庸”的说法,认为“中庸美德也。然使中庸不能成事,则中庸为无用矣。偏激,恶德也。然使偏激能成事,则偏激为有功矣。”(胡哲谋)还有人提出:“欲改革文学,莫若提倡文史分途,以文言表美术之文,以白话表实用之文。”(第2卷第4号,北京高等师范预科生晋元学、常乃惠)不少读者来信,对文学革命的具体实施提出了许多设想,如有人提出“当先普行俗语。益中国文字繁难极矣,以其事者尽毕生之力,始克有成……惟用俗语,庶足以挽回斯弊。”(第3卷第4号,易明)俗语进入文学,白话表现文学的观点,受到读者的广泛注意,第4卷第2号上有读者称:“应用之文,必须用俗语;文学之文亦可用俗语,固为吾人之所公认;”“惟其为文之性质不同,故其用字之范围广狭,亦宜因之有所区别。”(沈兼士)曾翻译过外国小说100多种的林琴南(纾)不满于白话文的倡导,写出《论古文之不当废》,认为古文的妙处,在于“乃不能道其所以然”。胡适抓住他文中的一句“方姚卒不之踣”,认为“不合文法,可谓‘不通’”。胡适幽默地称:这就是“学古文而不知古文之‘所以然’之弊也”。(第3卷第3号)《新青年》第3卷第4号,又发表了胡适的《白话词》四首:《采桑子·江上雪》、《生查子》、《沁园春·生日自寿》、《沁园春·“新俄万岁”》。白话诗、词可以说是对传统的文言诗、词一次巨大的冲击。诗为中国文学的正宗,词也为正宗,当这两样东西都能以白话来表达时,应该说,白话在文学中的地位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