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关于金朝倡廉惩贪措施的考察(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徐松巍 参加讨论

金朝统治者这种言行不一,姑息迁就,养痈遗患的作法,非但使金朝倡廉惩贪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打了许多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种贪官污吏开幸生之路,使之得以长期逍遥法外,不思悔改,甚至有恃无恐,变本加厉,继续贪赃枉法,可谓后患无穷。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做法亦极大地挫伤了倡廉惩贪中执法官员的积极性,使其不敢放开手脚,毫无顾忌地全力以赴同各种贪官污吏做坚决彻底的斗争。相反,一些执法官员在这种风气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也变得乖巧起来,在打击各种贪官污吏时,不敢硬碰硬、排除各种干扰去捅马蜂窝,而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即“专拍苍蝇,不打老虎”。这从金朝统治者接二连三地对执法官员失职、渎职等执法不力的斥责中也可窥一斑。诸如海陵王曾训斥御史大夫赵资福:“尔等多徇私情,未闻有所弹劾,朕甚不取,自今百官有不法者,必当举劾无惮权贵。”(《金史·海陵本纪》)再若监察御史梁襄,坐失察宗室奕事,罚俸一月,世宗责之曰:“监察人君耳目,风闻弹事可也。至朕亲发其事,何以监察?”(《金史·梁襄传》)对此,金朝统治者深感困惑与头痛,一再处罚倡廉惩贪中失职、渎职的执法官员。史载:宗室文“至大名,多取猛安谋克良马,或以驽马易之,买民物与价不尽其值。寻常占役弓手四十余人,诡纳税草十六万束。公用阙,取民钱一万九千贯。坐是夺爵,降德州防御使,僚佐皆坐不矫正解职。监察御史董师中按文事失纠察,已失尚书省都事,降沁南军节度副使”(《金史·完颜宗望附传》)。泰和五年二月,金章宗“谕按察司,近制以镇静而知大体为称职,苟细而暗于大体为不称职。由是各路按察以因循为事,莫思举劾,郡县以贪黩相尚,莫思畏戢”(《金史·章宗本纪四》)。这说明金朝倡廉惩贪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人为造成的“死角”或“空白点”,从而不仅给贪官污吏等邪恶之徒以可乘之机,继续铤而走险,而且也使其倡廉惩贪无法始终如一,高质量高效率地运作,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生杀予夺,使性任情
    虽然金朝统治者再三表白:要一视同仁,依法办事,“朕于赏罚,毫发无所假借。果公廉办治,虽素所不喜必加升擢,若抵冒公法,虽至亲不少恕”(《金史·世宗本纪上》)。但是,在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就是金科玉律,完全可以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执法时,往往随个人的主观意志与一时的喜怒好恶而定,根本谈不上有法必依、违法必纠、以及执法必严,金朝统治者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史载:武宁节度使高彪“颇黩货,尝坐赃,海陵以其勋旧,杖而释之”(《金史·高彪传》)。而对阿鲁补则又表现出有法必依,严惩不贷的姿态,前后判若两人。这是因为:“阿鲁补在汴时,尝取官舍材木,构私第于恩州,至是事觉,法当‘议勋’、‘议亲’。海陵尝在军中,恶阿鲁补,诏曰:‘若论勋劳,更有过于此者。况官一品,足以酬之。国家立法,贵贱一也,岂以亲贵而有异也。’遂论死。”(《金史·治诃附传》)这种单凭个人主观意志与一时的喜怒爱憎而定的轻率随意的作法,不仅亵渎了法律的神圣性与庄严性,而且也增加了倡廉惩贪运作过程中执法官员的难度,使其无所适从,令一些倡廉惩贪法规形同虚设。
    (三)沽名钓誉,弄虚作假
    由于金朝倡廉惩贪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姑息纵容、养痈遗患、轻率随意与名实难符等弊端,致使其倡廉惩贪之举措破绽漏洞随处可见。一些沽名钓誉、资质鄙恶之徒乘机混水摸鱼、弄虚作假,以邀功请赏,骗取荣誉,谋取升迁。这种作法虽然早已为金朝统治者所洞悉:“大定十九年,时朝廷既取民所誉望之官而升之,后上以随路之民赴都举请者,往往无廉能之实,多为所使而来沽名者,不须举行。”(《金史·选举志曰》)并且一再处罚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而骗取地位的不法之徒。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现象非但没有减少杜绝,相反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以至“余见河南为令者,有夜盖纸被,朝服弊衣以示廉,又令妻子辈汲爨,不使吏卒代者,其意皆欲闻上位,媚细(人)民。然其听断,抚养之道殊不在是”(《归潜志》卷七)。由于这种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丑恶行径所造成的善恶难分、清浊莫辨,非但严重地挫伤了一贯为政清廉、克己奉公之能官贤吏再接再厉、自强不息的积极性,而且亦令一些欺世盗名,贪赃枉法之徒如法炮制,竞相仿效。致使金朝倡廉惩贪无形中打了好大的折扣,难以一如既往、毫不走样地运作下去,达到预期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