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 黄明光 参加讨论

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而爱国主义教育在德育中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爱国主义是当代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动员、号召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而努力奋斗的主要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建设中永盛不衰的主题之一。由于时代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矛盾的变化,我国爱国主义的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中国近代是外国列强开始入侵,中外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历史阶段,与古代相比,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进行探讨,有利于运用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更好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道德教育。
    一、近代爱国主义教育宗旨的特点
    近代爱国主义教育宗旨的特点是民族救亡性、民族自强性和民族平等性。以不屈不挠、英勇献身的精神,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反抗外国列强的民族侵略和民族压迫,谋求中华民族的平等解放和独立自主,是近代爱国主义行为最主要的表现,也是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法、德、日等外国列强入侵我国,中华民族的危亡成为一切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爱国志士日夜忧虑的问题。“救国”、“救亡”成为政治教育的主题。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过程中,注重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当地群众,认为爱国的群众“民心可用”,他“将乡民练为壮勇”,爱国民众一多,对外国侵略者则可以“约期动手,杀之将如鸡狗”。他教育和动员广东爱国群众:“如其来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州三元里的民众自发地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联合各乡各村的群众组成“平英团”。在1841年5月30日的抗英战斗中,打死打伤英军50人。以英雄的气概,辉煌的战果,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光辉的一页。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爱国将领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在清军广大士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身先士卒,最后壮烈牺牲。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谱写了爱国主义的新篇章。
    反对清朝贵族的卖国主义,争取国内各民族的自由平等,这也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另一主题。政治家谭嗣同抨击满清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指责清代统治者把中国“视为傥来之物”,宁可卖国,也“决不令汉人得志”②。在辛亥革命时期,推翻满清贵族统治的“反满”口号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青年革命家邹容书写的《革命军》中说:“我中国今日欲脱满州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20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语词激烈,言简意赅,代表了当时革命党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心声。孙中山在分析“反满”与“救国”的关系时说“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③。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特点
    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一)注重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家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开设中国传统的孔学、周秦诸子学、宋明学、经史学、中国辞章学,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辛亥革命中,孙中山也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孙中山曾对当时的爱国志士云:“中国文明,已著于五千年,此为西人所不及。”
    (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世纪80年代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企图依靠清朝官吏郑藻如、李鸿章的帮助,改良图强。改良之路失败后,又转向革命之路,力主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并在理论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此后又于1923年走上了“以俄为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道路,将旧三民主义改成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一生,是百折不回、勇敢进取的一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范例。
    在自然科学领域,著名工程师詹天佑面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落后而受到外国侵略者嘲笑的现象,愤怒地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他“不借外人分毫之力”,经过四年奋斗,终于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成为后代爱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三)永不反叛的民族气节和“死以报国”的献身精神。鸦片战争中,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恪守“城亡与亡”,不离定海半步的誓言,身先士卒,英勇抵抗,直至壮烈殉国。辛亥革命中,革命志士陈皓东、筹划起义被捕后,拒绝诱降,慷慨就义。表现了“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⑤的英雄气概。
    (四)外国留学生和华侨的“思乡”之情。遣派外国留学生是近代教育改革的产物。外国留学生在国外的“思乡”之情,是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它们虽身在国外,却日思故乡,这种思乡之情突出的特点还表现为外国留学生将他们在国外的活动与国内的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1905年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中,海外留学生每每读到关于国内抵制美货的报道,“必额手为中国庆,以为我国自与外人交通以来以其抵制外人之处,未有如此之同心协力者也”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